- 文字版
- 原貌版
开封仰辉,郑州触电
1973年5月,河南省第三届武术运动会在开封市举行。陈兆奎老师作为陈家沟武术队领队兼教练,赴开封参赛。5月8日大会安排有名家武术家表演,我们郑州一行几人专门抽出时间到开封去瞻仰名家的表演。这时我练陈式太极拳已经有两年多,曾经六下陈家沟学艺,曾经有过觉得自己身手了得结果在武术比赛中遭遇陈兆丕输得一塌糊涂的经历。心知天外有天,如久旱的禾苗渴盼甘霖。这次到开封去主要是想看陈兆奎老师的太极拳表演。结果不虚此行,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了陈兆奎老师表演的一套完整的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当时的感觉是很新颖,和陈家沟人练的风格不尽相同,发力劲短、脆,但动作不大,枉动少,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上午表演结束,下午我们郑州的几个学生将陈老师请来郑州作一次讲座。当时地点选在郑州化学制药厂职工魏才寿的汽车库房里。参加的学员有魏才寿、陈正雷、张福聚、张志俊、王长海等10人左右。还有陈家沟同来的陈茂森老师。时间是1973年5月9日凌晨3点多钟。讲座持续两小时左右。
记得当时由张福聚先练了一趟拳,老师说:不错,有进步!正雷说:志俊哥,想看看你练拳。于是我也练了一趟拳。陈老师于是针对我的拳式开始讲起。他说:冲练拳这么短时间来说,你练得还不错;但严格地讲,一式也不对......以我为例,老师开始讲如何做到沉肩坠肘,为什么要求脚下有根,将几个动作的技法含义祥加解释。只见他的手在张福聚身上轻轻一拍,,张即跳起,我感到很不理解:明明看到老师的双手拍了下去,人怎么会跳起来呢?当时对老师的功夫感到玄奥、新颖和妙不可言。这次课对我振动很大,使我获益匪浅,也使我产生了强烈的要去探讨、去研究、去学习的愿望,是我学武生涯乃至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事后,我将自己的理解归纳为四点:
(一)练拳必须沉肩坠肘,松胯园裆,否则终将难以步入太极拳的殿堂。
(二)重心转换必须做到裆走下弧,否则就会出现扁裆、荡裆、尖裆、枉动等毛病。
(三)练拳要连绵不断,如大海的波浪,推手更不允许有断劲。
(四)初学太极拳者一定要做到缓慢、柔和。
我最大的收益为两点:一是什么叫沉肩坠肘,二是什么叫裆走下弧。应该说,陈兆奎老师的理论,使我脑海里电光一闪,茅塞顿开。以往六下陈家沟,与师伯陈茂森等老拳师相处多日,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遭遇激情,没有如此的激动、神往。我明白:自己终于找到了太极拳的真谛所在,找到了自己朝思暮盼的太极大师。在以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我严格按照陈兆奎老师的上肢运动沉肩坠肘,下肢运动裆走下弧的学说,刻苦练习。我写下了平稳舒展,缓慢柔和,沉肩坠肘,裆走下弧16个字的条子贴在自已的床头,以每天警示自己。主要通过浑圆桩、 雀地龙 、金鸡独立、斜行、披身锤等拳式的反复练习,逐渐解决上边的两个问题。并且明白了沉肩坠肘是手段不是目的,其目的是拉松韧带。到了1974年二月份请陈兆奎老师来郑州家里办班教拳时,沉肩坠肘、裆走下弧这两个问题我已经基本解决了。
记的郑州讲座后的第二天,我们送陈兆奎老师一行回陈家沟,陈老师从汽车窗口伸出手来与我们告别,他握着我的手说:好好练,好好练你会有前途的!这句话对我一生来说都如天边的滚雷,永远在远方震憾、激励、鞭策着我。
拳臻完美,技入化境
陈兆奎老师一生为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将其父陈发科的家传拳式定型并公开推广教学,现在被称之为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83式和新架二路71式。他授拳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南京、郑州、石家庄、焦作、开封、陈家沟等地,他的许多学生现在都已经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太极拳大师。而凡是直接和间接地接触过陈兆奎老师的学生或太极拳爱好者,对他的拳架和推手艺术都有极高的评价,包括陈式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在内。但陈老师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不轻易以拳示人。以前他的侄女陈立清在陈家沟也只看他练过一趟拳,禁不住失声叫好。在另外一般的场合,如果那位冒昧要求看他练趟拳,陈老师会当即予以拒绝:我练拳,你看看?你有什么权力看我练拳!1976年在上海,许多新老学生多次要求欣赏陈老师的拳艺,但每次他都是演示前两个金刚捣碓而已。只有一次当上海体育宫主任顾留馨提出要求时,他才碍于面子完整地演练了一趟。从1974年到1976年三年间,陈老师四次在我家开班授拳,我也曾三次北上到陈老师家里学拳,每次时间一到两个月,这期间也难以看到他整趟练拳。因为不喜欢别人要求他练拳,所以我们也就很少提出这样的要求。一般学员能看到他演练前三个金刚捣碓已经是大饱眼福了。 上海的学生比我们有眼福,1963年陈兆奎老师受上海体育宫主任顾留馨的邀请 在上海开班授拳,那里每逢节日常组织武术表演,门票一角。那时的节目有海灯法师的二指禅,卢嵩高的十大形,卢振铎的燕青架,王子平的青龙剑,还有陈兆奎老师和傅钟文的太极拳。据说由于门票便宜,许多小学生也来观看。当表演杨式太极拳时,因为动作缓慢、单调,小学生们不耐烦,说笑谈天,闹声不绝。可是等到陈老师一上场演练起陈式太极拳来,刚柔快慢,变化多端;行云流水,极具韵味,连那一堆小学生也全神贯注地观赏起来,全场鸦雀无声。可见陈老师所练陈式太极拳的魅力之大。
现在回忆起陈老师的练拳风格,依然如赏析一幅意境幽远的丹青巨卷,如品尝一杯甘浓香醇的千年美酒。陈老师的拳架风格可以概括为:套路严谨,法度明了,行云流水,耐人寻味。太极拳应有的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轻沉兼备、连绵不断的风格在陈老师的拳架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练拳枉动少,下盘稳,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散,沉而不僵,轻而不浮,是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令人会回味尤长。
老师喜欢推手,因为是对抗性运动,我们不仅能看,而且还要参与其中。看到他把一个近200斤的大个子轻松发出去常常觉得不可思议,好像是学生在与老师配合。而每当自己与老师推手时,才感觉到切切实实这一切都是真的。老师的推手技艺实在太精妙了,任何时候你都无法用力与之抗衡,他的推手技艺不是以假乱真而是以真乱假。他把太极拳推手中的舍已从人,引进落空,蓄发相变,松活弹抖,胸腰运化,闪战腾挪等等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和他推手常常使你顾此失彼,上重下轻,一惊一乍,倒抽冷气,他一个惊弹劲,刹那间你大脑一片空白;他的手指轻轻一挂,你可能就会飘起来,手重时会发人到墙上,使你眼冒金星......看他推手就像带你进入了技击博览的殿堂,使你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记得刚开始与他推手时,面对他的惊颤弹抖,擒拿摔打,实在是苦不堪言,几分钟就想逃掉,但老师不依,总是说:别装了,还不到20分钟呢!这就还得继续推下去,现地想来自已也是得益于那时陈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这种强迫训练法。 陈老师平日话语不多,性格略内向。教学时言简意赅,寥寥几句切中要害。解惑往往言体并用,令人顿开茅塞。1975年冬天我到北京老师家里学拳,我问:当推手遇到对手沾连粘随的功夫比较好时,自己腾不出手来怎么办?陈老师的回答只两个字:闪呢!然后顺手把刚刚点燃的烟放下,就和我推起手来。我试着用沾连粘随的办法,紧紧粘着老师的两只手不放,但是只转了几圈,陈老师一个惊弹劲,双手一拍,然后一个肩靠把我打出几米远。我的头险些磕在茶几上。待我从地上爬起来,陈老师问:懂了吗?我回答:懂啦。老师又问:真懂了吗?我揉了揉发疼的后脑勺,肯定地回答:真懂了!
七下郑州,授拳传艺
1974年2月,陈兆奎老师第一次被我请来郑州家里开班授拳,学员只有张福聚、张其林、郭文章、王长海、和我五个人,1974年下半年和1975年、1976年各有一次,每期两个月,以后参加的人还有陈家沟陈老师的侄儿陈小旺,石家庄的马虹,郑州的张同心、田文志、陈延峰、海玉青等人。1980年陈老师第五次到我这里来住了一个多礼拜,1981年又两次到我家里来,前一次住40多天,后一次匆匆来去,领他看看病,只住了两天。后三次没有开班教授其他学生。
陈兆奎老师是一代太极拳宗师,它授拳传艺,学生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是地道的太极名师。如果单从教学艺术上讲,它又是我终身难以再觅的太极明师。这是因为陈老师不仅拳艺精湛,且有高中文化知识,是那个时代的秀才。他善于总结、条理,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将玄妙的理论具体化,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在教学当中可概括为:理论新颖,分解细腻,演示规范,要求严格。他说过:我父亲的功夫比我好,是一个好的拳师,但不是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好的老师所讲的东西应该让学生听得明白,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如果学生不明白你讲的道理,又怎么能学好拳呢?……教拳我还是有办法的!
陈老师讲拳时,讲究以理入手。他上课分为三步曲:第一步他讲大家听,一边讲一边做示范。学员主要是听、看,可以记笔记。第二步他带领大家一招一式地练习。第三步让每一个学员在他们面前单独做动作,他来进行指导和纠正。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小班教学。学员们听得清,看得明,搞得懂,尽管那时候学费收到每人每月50元,已经是非常高啦,但是大家热情不减。马虹师兄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谈到他为了学好太极拳,在郑州学拳时交了双份学费,这一方面可见马师兄学拳之心热切,也说明了陈老师拳艺的魅力之大。
陈老师讲拳的第二个特点是分解细腻,每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分解为七、八个小节,每一个小节对身体的各个部位头、眼、肩、肘、手、腰、跨、膝、脚等都有细致的要求,在讲第二遍拳即拆拳时,对每一个那怕是极微小的动作都要将其实战用法讲解得清清楚楚。陈老师常说:这趟拳没有边角废料,任何一个过渡动作都有它的技击含义。要求大家留心注意。这和陈家沟老拳师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有很大的区别。记得我六上陈家沟学拳,老拳师们讲得少,领练得多;他们提倡练拳不练招,拳到精时自会用。陈兆奎老师的教学方法应该说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陈老师对学员的要求很严,他要求学拳就要学得规规矩矩。学员有时偷懒了,但是老师从不会放松要求。无论学员的那一个动作达不到要求,你就得几十遍的再去练,他也会不厌其烦地为你示范讲解。有时候还会言辞激烈,斥骂相加。由于陈小旺是陈老师的亲侄儿,自家人也就比较容易享受这种特殊待遇了。记得我1975年到北京老师家里改拳,一个翻花舞袖做得不好,老师一个礼拜没有给我往下接拳。这是他独有的教学风格。
陈老师教的虽然是私塾,但有一种院校风范,他还有那么一点师道尊严。他讲课精心,也要求学员听课认真,不懂即问。不喜欢学员拿上课没听懂的问题下课问他,他会问:你上课认真听了吗?认真听了。那你为什么不会?如果你回答:没有认真听。他肯定会说:那你来干什么?!他要求学员认真思索,勤于悟道。记得有一次我和他推手时受到了表扬。他说:志俊你绝顶聪明,理应举一反三。这话是鼓励又是鞭策,使人既受宠若惊又有针芒在背的感觉。
陈老师教拳的最大特点还在于他将古老的太极拳原理给予了现代科学的全新解释。比如古人所说太极拳的高层功夫是:一羽不能加,蚊蝇不能落。而他描术太极拳的高层功夫及形成却是科学、唯物和客观的:通过足够时间的合理训练,在速度、力量、耐力、准确性和精密程度等各方面的极限范围之内,太极拳习练者能够掌握相当灵巧、准确、迅速、多变的博斗招数。他将太极拳的技击技巧用杠杆、螺旋、平衡、反关节等现代科学的名词预以全新解释,他不搞玄学的东西,也讲气沉丹田,但强调胸腰运化,很少提及内功。学员们对他所讲的理论,都能够听得懂、摸得着、用得上。有时为弄通一个原理、一个劲别而挨摔、挨打、被拿,但也心服口服,觉得值得。
观念超前,命运多舛
陈兆奎老师在陈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技击技艺、教学方法等方面均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即使在今天,他的先进的教学方式,他在拳架中对太极拳要领的完美而细腻地体现,他的推手技艺与搏击之妙,仍然使人望其项背。但是,由于他的人生青壮年时期正好处在文革10年动乱的前后,这一时期同时是他拳艺日臻成熟、完美,也能够不断外出教拳的阶段。动荡的社会环境不仅使得他难以施展才华抱负,而且造成了他生活艰辛,命运多舛。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