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加入收藏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武谚阐秘
武风武术网>名家频道>名家轶事 > 马运芳:探求武魂四十秋
隐藏右侧

马运芳:探求武魂四十秋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一口地地道道的东北腔,一副朴朴实实的和善样儿。不笑不说话。说起话来。侃侃而谈。收都收不住。这就是马运芳给人的印象——纯朴,善良,本色。矮矮的个子。没有东北大汉的魁梧,显得普普通通,但是那双眼睛,却时露精光。明亮照人。显得与众不同。初识马运芳,谁也不会想到他是一个身怀绝技、武功不凡的高手。
    马运芳是辽宁营口市体育学校的高级教练,五行通背拳传人。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他担任营口市体委拳击和散打教练。培养出众多优秀的拳击和散打运动员,其中有六名拳击运动员入选国家队。他的学生中,在全国比赛中获得过前三名的就有七八个,学生李方曾连续五次获得全国拳击比赛冠军;另一个学生夏文杰,也曾获得过三次全国冠军……这样一个在国内武术界响当当的角色,如今却客居京华。在大学生中传播着中国武术的搏击精髓。
    在朝阳区一处简朴的居室中。笔者采访了马运芳先生。

    少年寻梦在天涯

    1952年12月,马运芳出生在辽宁营口市。上小学时,他爱好的是美术,一直在营口市少年之家学习画画。
    营口紧靠渤海湾,是个水旱码头,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民风好武。1965年前后,营口的武风更加浓郁了,到处都是练摔跤的、耍把式的。受这武风影响,十三岁的马运芳改变了兴趣,迷上了武术,整天四处找人学习。母亲见马运芳这么喜欢武术,就说:“咱家里你舅舅就会武术。”
    马运芳一听,喜出望外,马上决定找舅舅学武术。
    舅舅家在盖县,离营口很远。马运芳一个人来到舅舅家。当时,马运芳不知道舅舅练的是什么拳,只是跟着傻学。后来,他才知道,舅舅练的是形意拳中的五行拳。舅舅曾经在河北省的铁路部门工作,跟当地的人学了形意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工厂停工,学校停课。整日不上学,这对马运芳来说是一个难得的练习武术的机会。他每天除了练习五行拳,就是到处找人学习武术,跟人学摔跤。他的个子小,常受人欺负,他总想练出功夫,成为武林高手。
    在马运芳家门前有一个练摔跤的场子,他经常在那里和邻居的孩子一起摔跤。有一次,一个叫老五的孩子跟他摔跤,老五想使个夹颈别子把他摔倒,没想到马运芳个子小,灵活,一缩脖,就脱了出去。随后,马运芳就势伸腿别住了老五的腿,上边一推,就把老五推了个马趴。可是,没有想到老五的腿没有抽出来,一下子就给别折了……这一下,马运芳闯了祸,被父亲狠狠地揍了一顿。
    这种无忧无虑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1968年,马运芳和一帮同学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来到了大连复县老虎屯乡。跟马运芳一起下乡的有个校友,高马运芳两届,是练螳螂拳的。他的老师是个山东人,很有名气。马运芳就跟他学习螳螂拳。两人爱好相同,成为亦师亦友的好朋友,在农村那艰苦,单调的生活中,武术给这些年轻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有一年,复县修水库,县里调集了各个公社的劳动力到水库工地进行大会战,马运芳等知识青年自然成了水库工地的主力军。在水库工地上,有来自大连的知青,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是练习拳击和通背拳的,还带来了拳击手套。年轻人都争强好胜,有着使不完的精力,虽然劳动艰苦,可是,劳动之余,那些爱好武术的人就聚在一起切磋拳脚。
    马运芳练过形意拳、螳螂拳和摔跤,现在看到拳击和通背拳,感到很新鲜。通过一起交流,他感到拳击非常实用,而通背拳的手法快捷迅速。他又迷上了这两项新的运动项目,每天都戴上拳套打拳击,练通背拳的单操手。在这些知识青年中,马运芳年龄小,个子也小,可是他和那些身高体壮的老大哥对垒起来,身形灵敏,步法灵活,一点也不落下风。
    就这样,马运芳在农村插队四年,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青春无悔梦成真

    1972年,马运芳被招工回城,到营口中板厂当了一名轧钢工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武术越来越痴迷,每天中午工间休息时,他都要找个安静的地方,练上几趟拳脚。在邻居的介绍下,他认识了练习通背拳的尹云章、张嵩山,于是,开始系统地跟他们学习通背拳。在这以前,他只是学习了通背拳的单操手。
    以后,马运芳又结识了沈阳体育学院武术系教授薛仪衡。薛仪衡是通背拳大师修剑痴的得意弟子。
    薛仪衡为马运芳对武术的痴迷所感动,把自己的弟子戴宗印介绍给了马运芳。
    戴宗印在沈阳工作。马运芳正式磕头拜师后,经常到戴老师家里学习。从营口到沈阳要坐四个小时的火车,马运芳两三个月就要去一次沈阳,每次都要住上几天,跟戴老师学习通背拳的各种技术手法,有时还能得到师爷薛仪衡的指点。
    那时,马运芳结婚不久,挣的工资也不多,这样经常营口沈阳两处跑,不仅耽误了许多家务活,花费也增大了很多,可是爱人非常支持他学习武术,毫无怨言。就这样,经过十多年的刻苦训练,马运芳的武艺突飞猛进,终于学有所成。  


    1984年,营口市开始开展拳击运动。马运芳被聘请为拳击班的教练。这个业余的拳击班仅仅训练了三个月,马运芳就带着他们参加了1985年举行的辽宁省第一届拳击比赛。没想到大爆冷门,五名队员参赛,竟获得了一块银牌、两块铜牌!队员载誉归来,营口市体委和体育总会的领导非常高兴。
    从那以后,马运芳就开始在营口举办业余拳击培训班。1986年,国家体委开始给拳击立项,中断了二十多年的拳击运动又开始在国内恢复。为了开展拳击运动,营口市体委经过考察,把马运芳正式从工厂调到了体委担任教练。
    终于从事专业的武术工作了!终于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当时,营口市的拳击运动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没有训练场地,没有训练器材,马运芳这个教练也是从工厂调来的,不是体育院校科班出身。许多人都怀疑,他能搞出什么名堂来吗?
    凭着对武术和拳击的热爱,马运芳投入到拳击队的组建工作中。他白手起家,没有拳击手套,自己用布做;自己亲自买来四个大沙袋,挂起来;没有训练场地,好天就在体育馆外的小树林里练,遇到雨雪天,就在体育馆的走廊里练。他带领十六个队员,经过一年的刻苦训练,1988年参加辽宁省首届青少年运动会,在总共12块奖牌中,马运芳带领的营口队获得了5块。其余7块奖牌则被沈阳队获得,其他城市和地区竟然一块奖牌没得到。这不菲的战绩,既让人吃惊,也让人眼红。比赛结束,营口市政府和体委领导敲着锣,打着鼓,欢迎他们归来。
    马运芳成功了,他用自己学生的成绩,证明了自己。
    “从那时开始,我就不断地探索把通背拳的技术融入到拳击技术中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马运芳说。在以后的十多年间,马运芳不断总结、革新拳击技术,终于培养出了李方、夏文杰等优秀的拳击运动员。1997年,他又开始教散打。他让一些练习拳 击的运动员改练散打,在拳法训练的基础上,训练腿法和摔法。这些运动员由于有很好的拳击基础,所以技术特点非常突出。

    客居京城传武魂

    2001年3月,马运芳来到北京。
    当时,正是武术散打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各种赛事活动此起彼伏,像散打王争霸赛、中美武术拳击对抗赛、中国武术对泰拳对抗赛……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特别是每周在电视中播放的散打王争霸赛,极大地宣传了武术散打。在这样的形势下,北京前卫搏击俱乐部也开展了武术散打和泰国泰拳的交流比赛活动。马运芳应邀到前卫搏击俱乐部工作。在前卫搏击俱乐部,他参与了中国前卫队与泰国泰拳比赛活动的策划、比赛规则的制定等工作,2003年还带队到泰国参加了“泰王杯”泰拳比赛。
    在北京前卫搏击俱乐部的几年工作,极大地开阔了马运芳的眼界。
    “这些年,除了日常工作,我主要是研究各种武术的搏击技术。我研究泰拳,和泰拳教练进行交流,探讨中国武术对泰拳的技术得失。我还到北京的各个武术道馆,观察合气道、跆拳道,巴西柔术等外国武技,学习、研究它们的技术。北京武林藏龙卧虎,我经常去拜访京城各门各派的武术名家。”马运芳说。
    通过这些观察研究,马运芳对中国传统武术和现代散打有了独特的见解。
    “现在,在中国武术界存在着的问题是保守和教条。练习传统武术的排斥现代散打,而练习散打的又看不上传统武术。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散打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训练模式和技术方法,但是,它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这个提高,就需要挖掘、学习传统武术的技术,可悲的是,现在很多散打教练对传统武术并不了解。传统武术则处于自发的原生状态,缺少关注,因此许多技击精髓已经丢失,而且,许多练习传统武术的人很保守、很教条,总认为祖师爷的东西好,不求发展。“说起这些,马运芳不由得忧心忡忡。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门派众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这是很好的。但是,正是这种博大和门派繁杂,限制了传统武术技击技术的发展。”
    马运芳认为,武术的搏击技术应该是简捷明快,不应该囿于门派,怎么实用怎么来。“其实,传统武术中的许多技术动作都是相似的。比如,通背拳的‘猛虎摇头’就和太极拳中的‘云手’相似;形意拳的’钻拳’和通背拳的‘宗拳’相同。”
    为了提高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创造出一套简捷明快的训练模式,马运芳认为应该对传统武术各个拳种的技术进行归纳综合,在此基础上,剔除那些不实用的东西,整合出一套实用的技术。然后,制订训练程序,统一技术规范,形成一套新的中国武术的搏击训练模式。“只有这样,传统武术才能发展,只有这样,中国武术才能在世界武坛立于不败之地。”
    经过四十多年对传统武术、散打和拳击的研究,马运芳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搏击技术。搏击时,他身形灵敏,反应迅速,似八卦,非八卦,似太极,非太极。身似游龙,动如闪电,往往在化解对手进攻的同时,反击对方,劲力柔滑,冷弹脆快。一次,他在公园给学生们讲解武术搏击技术时,一个习武者观看了半天,上前问他:“我看您是练八卦掌的,又像是练形意拳的,还有通背拳,怎么还有太极拳的动作?您到底是练什么拳的?”


    “嗨,怎么实用怎么来,武术还讲什么门派?”
    马运芳对传统武术技术的研究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挖掘自己本门通背拳的技术,他最近又到河北高碑店内曲拜师许彦,学习通背大枪。还到霸州,找李鹤年的儿子(李鹤年已经去世多年,是通背拳第六代传人,比马运芳高一辈),在李鹤年的坟头前磕头拜师,跟他的儿子学习心聚六合软手通背拳。
    “他们这一支是祁太昌晚年所传,肯定和修剑痴这一支有些不同。”
    2005年,马运芳辞去北京前卫搏击俱乐部的工作回到营口,工作一年后,提前办了退休手续。2007年再次来到京城。和爱人,女儿租住在这简朴的两居室中。问他退休后为什么不在家里享清福,他说:一是为了女儿上学(他的女儿在北京上初二),二是为了武术。
    “营口终究不如北京。北京机会多,信息量大,思想活跃。要想传播武术。把我的武术搏击理念传播出去,就得在京城发展。”
    现在,马运芳应北京大学精武会的邀请。已经办了两期(每期一个学期)传统武术搏击培训班。今年这一期也已经开课。同时。他还在朝阳区的东环广场教授武术搏击。
    “我很乐意给大学生上传统武术课。他们有文化,有知识。思想活跃。对我的武术理念很赞同。我希望将来他们能把我的东西传播出去。”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暂无内容
  •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0@163.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09006692号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