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发先生
于连发先生生于1923年,卒于2001年,享年78岁。
于先生是天津市宝坻人,后居天津市南开区弓箭胡同,于先生以前练“截脚翻子”颇有功力,常与武友切磋拳术,未尝一败颇为自负,后于1950年闻听河东区有一位山西宋氏形意拳老师李旭洲先生,被人称为“震东洼”,功夫非常深厚,于先生听了心中不服随即上门较技,不料一过手被李先生击扑于地,连续两次就此跪拜于山西形意拳门下,与李先生结为师徒,登堂入室练习宋氏形意拳,深得李先生的喜爱,得到李先生的真传,在功夫上能突飞猛进,得到同门和武友的称赞。
据我师兄王金波回忆,于先生在授艺上要求很严,特别认真从不粗劣,就连老师自己打拳也从不潦草马虎,常对弟子们讲:只要打拳,就必须认真,不能自己骗自己,这样才能练出真功夫。
于先生一生教了许多徒弟,其中最为突出是我师兄王金波,他1956年拜师入门至今80岁了,还在北宁公园每天练拳。金波师兄得到了老师的真传,在劲力上发劲沉实,在动手上讲究行动快,在打劈拳时做到腰、肩、膝、胯、足有向前的冲击力,做到了“尾间中正神贯顶,夹脊三关透九宫,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如弦满,发手似放箭,用力如抽丝,两手如撕绵,四腕相挺力自实,沉气扣齿骨自坚。”
于先生注重练与用,经常和徒弟打散手,他的手法特别重、狠、沉实,步法走盘根引进落空,见缝插针,得利不让人,连环打击法。
于先生一生追求形意拳,他老人家的拳艺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继承。
周连聚先生
周连聚师伯生于1914年卒于1993年,他是李旭洲得意弟子之一,李旭洲去世后周连聚师伯在中山公园义务传授形意拳,他所独创的虎鹤双形、螺旋掌(三路)十三式开懒把有独到之处,他功力过人,做到了周身反弹,出拳似闪点,具备了捌身之法,身体上中下三盘体现了如撕绵的状态。
周师伯为什么有这样的功力,周师伯在中山公园亲口对我说“他自己刚练形意拳有一段时间,对形意拳认识不足,就问李旭洲先生:我练习了这么长时间觉得不管用,李先生用形意拳掌把周师伯一掌击出,双脚离地出去几米远,后背碰到桌角把后背都划破了。从此以后周师伯暗下决心,深研形意拳,一生不松劲,努力培养学生。
据我所知,周师伯在晚年也就是在生命最后几年把虎鹤双形传给了徒弟姚文伯。
周师伯主张在练拳时不紧不慢,松而紧,紧而松,讲究化劲,不许使拙劲,他对我讲:在动手时要先顾而后打,或是连顾带打,打中带顾,讲究步法。练拳走式时两手好像浮着空气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时周师伯的武功程度有一定的层次)。
师伯传给我一个在动手时连顾带打的法子,就是用拳头击打对方中节的少海穴(人俗称麻筋)。
我练了趟炮拳让周师伯给我指点一下,他指出我的不足是――劲力没有挂上,比较散,没有整劲,他指出往下砸手时后手应放在前手的腕子旁,出手时后手应含着劲,用腰力放出去。对我的脚也指出了不足,就是在出拳时脚应该离地面近一些,别太高了,否则容易被敌所截;对我的钻拳也提出了要求,发劲前手应该在胯根处停顿一下,手与胯要同时抖出去,也就是胯与肩合二为一。横拳也是周师伯给我纠正的,就是首先上身要中正,身如立碑,出拳时像钳工拿一把锉刀一样保持身体中正,发拳时根节催动中节达到稍节。
通过几次周师伯对我练拳的指导,我把以前的错误练法纠正过来,对我的拳技有很大的提高,对于拳技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周师伯引我走上了正确的练拳道路上来,使我受益匪浅。我非常感谢前辈无私的奉献,我也非常地怀念他们,是他们对中华武术的执着,才把这宝贵文化遗产传承下来。
(本文作者为津门山西派宋氏形意拳李旭洲一脉传人,现为天津形意拳研究会组副秘书长。图为作者在著名宋氏形意拳家宋光华师爷的指导下习练横掌。)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