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加入收藏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武谚阐秘
0

白玉才

  • 性别:男
  • 出生日期:
  • 原籍:
  • 国籍:中国
  • 代表拳种:八卦掌
  • 师从:
  • 主要传人:
在当今的武林届,还有一位师承名门,年届七旬,习练程式掌法五十余载,身怀传统武功真技,几十年隐居民间辛勤耕耘、传功授徒而不为圈外人所知的八卦掌老前辈。这就是家住京郊、现为北京八卦掌研究会顾问的白玉才先生。
说起白先生,不能不说他的师爷刘斌和师父王文魁。师爷刘斌当年是程廷华先生的螟蛉义子,从小将他收养在家倾囊相授武艺,使他成为程式掌法最重要的传人之一。时值西匪侵华,程廷华先生单身毙敌数十后壮烈殉国,身为皇家武功教官的刘斌深感朝廷腐败,报师仇无望,愤而辞官,闭门谢客,多年不出家门。民国初年,白先生的师父王文魁年少从河北老家来到京师,与一群年轻人执意要拜程师高徒姬凤祥、冯俊义为师,两位前辈却笑着说:“各位请起,想学八卦掌,我们给大伙找更好的老师吧!”于是,两位先生亲登刘门共叙兄弟之情,语重心长地对刘斌说:“师父当年传给你的东西最多,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要再不出来,怕的是耽误了咱师门的传承啊?”就这样,王文魁先生终于成为刘斌先生的入室弟子。由于他刻苦用功,深得师父宠爱,悉心传授他武功,并使他同受聘看护昔日王公府邸,师徒两人三年朝夕相处,使他尽得程式掌法真谛。这三年同吃同住也使他学到了师父没有机会传授给别人的更多绝技。在以后的岁月里,王先生不负恩师厚望,以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武德享誉京城,乱帮不聚,伪帮不随,也曾数次拒绝军阀派副官登门邀请;生活之余专心练功授徒,并且代师传艺,像师父当年向程有信等师兄弟传授师门武功那样,与同门兄弟共磋拳理,深得众人爱戴。建国后,王先生尽心培养八卦掌新人,也曾与贺龙、陈毅二帅一起探讨过八卦掌的养生之理,多年来为民族传统武功的传承做了很多工作。从其学者遍及各地,许多民间、专业的武林宿将包括康戈武、刘敬儒等一些现今武坛知名人士都曾当过他的学生。许多鲜为人知的八卦掌法、套路也因此被后人所晓。一九八一年,北京八卦掌研究会推选第一届会长,王文魁先生因资历深厚、武艺高超、德高望重而被高票当选,为了专心培育后人,他却坚辞不受让给了别人。此后,王先生积极参加和支持八卦掌研究会的各项工作,只担任副会长直到谢世。
白玉才先生与师父相识恰有一段奇缘。一九五零年,白先生那时才十多岁,一次与哥哥进城办事,走在劝业场通往打磨厂的路上,前面一辆满载的马车突然辕马失蹄,危急关头旁有一行人箭步上前,伸手顺劲儿一抬辕木,避免了一场马倒车翻。虽是一瞬间的事,可那个快捷、矫健的身影却深深印在白先生心头。谁知几年之后,白先生到了北京邮政总局当工人,竟与当年那位“救马车之人”同在一个科室。一打听才知此人就是武术圈内有名的八卦掌老师王文魁。而此时他已练了几年功夫,拳术、摔跤都样样在行,年少气盛,心中并不服气。因此,卸邮车时他常常提起二、三百斤邮袋,伸平双手行走如飞,故意在王老面前显摆;进而还主动提出与王老试手。谁想,一搭上手自己却累得两膀生疼,进不得身、使不上劲儿,甚至双手掰不动老人一根指头,终于心悦诚服,从此一心要拜老人为师。王老起初没答应,只是教了他转圈的基本功。白先生却十分刻苦,不论冬夏春秋,每天一、两点钟就起床,光着膀子汗水淋漓一直练到天明。过了很久,王老听到传闻后亲自去查看,这才心中认可了这位学生。一九五七年,王老正式收白玉才为入室弟子。可是,因为他年少资历浅,虽是勤学苦练,要想得到那些年岁大功夫深的老师兄们的真心认可却并不容易。于是他心里憋足了劲儿,几年之中,每天夜半下班都蹲步行走,从前门走到陶然亭公园,天不亮时,文魁老人就到了,师徒俩人几经寒暑,一个严格把关,一个认真苦学,八卦圈走不好、单换掌练不到家,就不学新的继续往更难更深的层次走。早起晚睡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上了,很快走出了下盘功夫,单换掌能够做到:大腿与小腿蹲成90度直角,上身自然挺直,两腿和两胯并住丝毫不能动,而腰以上部位却能左右大幅旋转活活的;师父从旁打来一掌,身子移了位拳架却不散。有时,走圈练到好时,竟觉得整个身子都练没了,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每一掌法掌式更是千锤百炼,练不到位绝不罢休。从单双顺练到八大掌,从武式子练到文式子,刚柔相济,把架式练圆活,把拳劲儿练整了,师父这才让他去天坛公园正式拜见那些老资格的大师兄们。这一去把当年赫赫有名的八卦掌韩武大师给乐坏了,哈哈笑着对师伯王文魁说:“这小师弟没的说,往后您就瞧好吧!”从此,白先生凭借自身的努力终于赢得了众位同门师叔和师兄们的认可。那时候,八卦掌四、五代的大师们都健在,太极、形意、炮捶等其他门户的大师们也都在世,作为名门之徒,你要没有一点真本事,在大伙的心中就永远没有立足之地。就这样,白先生也没有骄傲,仍把全部业余时间用在继承师父真传之上。别人都是抢着学新的套路,而他却是老师要教新的却不学,总在问:“某某掌式是否还有进一步的要求?”老师一听就乐了,说:“要这么说就差得远了!”于是继续抠功夫,直到他把每一个掌式别人所没有达到的功夫层次都做到了,这才接着往下学。从那时起,由于社会生活各种因素的变化,技击功夫在赛场上没有用武之地,人们在学武功的时候,往往忽视了拳架中的技击涵义,追求学掌式套路的人多,追真功夫的人渐渐少了,而一些老辈拳师也是因人施教,如王文魁老先生对求学者就是:你想多学掌式,我就注重教你套路,并不认真去抠功夫;而你如果想认真去学传统功夫,那我就一个个掌式严格把关,由浅入深一层层拆解、一层层递进,这里面的变化可就大了,功夫、学问也就深得多了,远非学一套表面的拳法套路可比啊!白先生正是后一种人中的姣姣者,不管别人怎么做,继承前辈真功的决心永不移。当年,笔者曾听王文魁师爷说过这样的话:“我这一生教过一百多学生,真正的徒弟却没几人,把我东西往下传大徒弟白玉才要多费点心啊!”问为什么?老人说:“他最听话,怎么教他就怎么练;我对他费的心血多,他就得多负点责任。”正是师父的嘱托鞭策着白先生在继承民族传统武功的道路上永不退缩。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王文魁先生也已仙逝二十余年,可师父当年在身旁默默注视他练功的情景却依然刻印在脑海里,总也忘不了。如今,许多老前辈和年岁大的师兄弟们也已不在了,白先生更感到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为了这些难忘的记忆,他把退休后的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传功授徒之上。
他的教学十分重视八卦掌的基本功,认为走圈和单换掌,是练一辈子的事情,练一层有一层的功夫,永远没有止境。八卦掌也有站桩,但最重要的是走圈。单双顺是掌式的基础,而八大形、二十四小式为的是把身体练活,打通周身筋脉。王老教的掌法套路虽然还有很多,皆为因人施教,最终目的还是要出功夫。过去有许多老前辈只会走圈和几个掌式,却从无敌手。因此他对每一个来学拳的人,都极为严格,这么多年“抠功夫”被抠跑了的人也不少。圈内人都知道他的“脾气”,有的人想来学却不敢来,就怕过不了基本功的关。多年隐居在家,不求名利,武术杂志上也少有介绍他的文章和照片,圈外知道他的人不多。有很多出名的机会也被他拒绝。对此有人不理解,他却不改初衷,每日以修练身心、涵养道德、传功授徒为宗旨,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不论冬夏依旧光着膀子一练几个小时。他选择徒弟首先注重人品,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主动遵照老辈人的规矩,年岁小的求学者就不收了,以免辈分混乱,却一心一意去培养众多的再传弟子们。武术套路有三种功能:健身、技击、表演。而当前流行的追求美观、高难动作而忽视拳架技击涵义的套路表演形式对于原始掌法、套路来说,多数不太适宜。前辈传授的东西主要是为前两项功能服务,有的拳架简单实用、有的练法功夫层次高,但却不一定好看。八卦原始掌式的好看、矫健,是从拳架内涵中渗透出来的,没有多年功夫就练不出来,绝不是当前流行形式可比。白先生认为,自己有生之年如果能完成师父嘱托也就如愿了。因此,他在向徒弟、徒孙们传授武功时,总是按照师父当年要求,掰开揉碎,循序渐进,一丝不苟。每一个套路、掌式和走圈动作,按传统练法都要分成几个层次。相同的套路每一阶段的练法、式子动作、训练难度都不相同。一样的式子,每一层次的动作路线、功夫难度也不一样。而传统练法在动作细节上稍微抠的严格一点、标准一点,内中难度和功夫层次就差得远了。比如王文魁先生当年曾强调“肘掩心”最终要练到底手肘尖儿能与肚脐重合,就为了树立一个“标准”,使你真正把膀子和腰胯松到家,功夫稍差一点也做不到。再如走圈中的“里脚直迈直落,脚尖不能往圈里撇”,虽然就差一点点,可如果中正找不好,你的身子就站不稳。还有“腰往身后旋而两胯丝毫不动”、“大掰大扣360度立桩腿的脚掌不碾地”,这两个要求就更难了。外观上虽然差不多,功夫上却有天壤之别。可是,如你不按老辈人要求去做,就出不了真功夫,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而明师的作用就在于:既“抠”了你的功夫,又使你明了练功方法,少走弯路。白先生对目前举办的《武林大会》很为赞赏,认为虽各方面还有待完善,其发展方向是对的。他说,赛场出现的招法用不上、生拉硬拽和有些不该出现的人身伤害,都是传统功夫还未练好、层次不够所造成的。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是继承,不继承就不能谈发展。就这样,在他言传身教之下,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都能注重自身修养,扎扎实实练功夫。大家都觉得,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是自己终生的义务和责任。
生活中,白先生也像师父那样,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虽然自己功夫纯正,却从不褒己贬人,同门之中长幼皆愿与之交往。同门师兄铁恩方九十多岁了,他亲自去拜访。还有同门师兄弟扬永利、徐胜利、胡相根等人以及当年八卦掌大师徐振彪和韩武的徒弟、后人都与他亲密往来。与之往来的还有已逝名家、同门师叔刘兴汉、王荣堂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与白先生同为一师之徒的武林名家还有:北京王文魁之子王正亭、徐州张树华和马兴元、内蒙康启龙、涿州寇景瑞。师兄弟们常来常往,互通有无。像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一样,白玉才先生只是一位平凡的老人,但在传统武功的传承方面他却与许许多多武林老人们一起,筑就了一座“坚固的桥梁”:承前启后,老当益壮。
xhwusu
编辑:
本站内容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暂无内容
上一篇:铁恩方
下一篇:王世祥
  •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0@163.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09006692号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