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一个严寒的冬日,我在襄阳公园看到一位鹤发童颜、面容慈祥的老人。他在向几位青年作练拳的示范,举手投足之间透出一股大家风范。他的讲解生动清晰,不由得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曾经听过看过一些拳家的讲演,但能这样吸引我的并不多。所以,我就上前搭讪。经过交谈,我得知他是张庆保先生。这让我想起了有份资料介绍张庆保先生,他是太极拳宗师褚桂亭的传人,是桂亭内家拳研究会的副会长。于是,我上前就尊称他为“名家”。不料张先生摇摇手笑着说:“名家?出名的名?我不够有名,算不上名家,而且我师父曾再三告诫过:‘不要当名师,要当明师。’有的人本事不大,而名气蛮响,名气可以吹出来,捧出来,本事是要靠练才能练出来,吹与捧是吹捧不出本事来的,所以不要当名家,要当明师。明,就是明白的明,明白拳理,苦练而成的。褚桂亭老师才是真正的明师,我可差的远呐。”我于是就把话题转到了他的师父——褚桂亭先生。
张庆保先生拍拍胸脯问我:“你看我的身体怎么样?”我回答:“很好啊!”张先生说:“我的健康就是师父给我的。”张庆保先生接着说,”我三岁的时候得了百日咳,以后发展成支气管扩张,严重时一咳嗽就吐血,甚至一咳就喷出血来,挺吓人的,连上海有名的肺科医生钱慕寒也摇头了。当时的医疗条件和经济条件都不行,盘尼西林或雷米封一支要卖到一条小黄鱼(小金条),家里哪能吃得消。后来按照土方法,用一种名叫金不换的墨,磨成墨汁吃下去,硬是把吐血给压住了,但身体仍然十分赢弱。我是家中的独苗,父亲十分担心我小命不保,听说练太极拳既可强身,又可养生疗病,于是要为我寻找一个好师父。他几乎走遍当时上海所有公园的各个拳场,最后把目标锁定在外滩公园。1950年的外滩公园,教拳的主要有四个场子,靠中间的场子是张子扬教太极拳,我父亲已经在跟他学拳;卢嵩高在偏西方向教十大形拳;田兆麟在偏南方向教太极拳;还有一位就是褚桂亭老师,他的场子东临黄浦江,往北一点就是苏州河。我父亲通过反复观察比较,认为褚桂亭老师最适合我。而且一打听,褚桂亭曾经担任过南京总统府侍卫队的武术教官,本领十分了得。于是,我父亲把我领到褚老师面前拜师学拳。就这样,我就跟从褚老师学拳,天天跟着练,一跟就是整整十五年。”
张先生接着回忆说:“1950年夏季的某一天,我父亲把我带到褚老师跟前,我有礼貌的向褚老师鞠躬敬礼,叫一声‘老师’。师父点了点头看了我一眼,又摸了摸我的后背,说了声可惜。我当时听了心里一热,以为是褚老师看到我身体赢弱多病而表示同情,后来才知道褚老师说的可惜,是指我的骨相不好,我脊柱骨有点横S形,不是学武的好料。他当时并不指望我能在武术上有很大的发展,要看我自己的天份如何,但他可以让我通过练拳来强身健体。褚老师根据我的情况,给我制定了‘七分养三分练’的方案,把杨式太极拳中主要的一个个动作当做站桩的姿势来练习。当其他师兄弟都在练功练套路时,而我却一动不动的站着,而且每一个动作都要三五分钟的站下去,站到两腿发酸。褚老师看到我累了,会招呼我歇歇再练,逐步增加我的运动量。这样一连站了好几个月,老师看到我能坚持下来就点点头,再教我把三十几个动作贯串组合成完整套路,练了一段时间,我感到腰胯松沉,两腿有力,体质也开始强健起来。后来,褚老师看到我不但能坚持,肯吃苦,而且还有一点悟性,接受快,很喜欢我,才把功夫一点点教给我,让我在武术上登堂人室,进入到一种愉悦的境界。我那时才十一岁,到现在快过去六十年了,我的身体一直很健康,同我少年时比,真是天壤之别。至今,我的师兄弟们还会提起这件事,说当年他们看到我这个小孩子身体这么差,肯定学不了拳,想不到褚老师真有办法,不但把你调养好了,拳也让你学好了,现在你的身体反而比我们强。说真的,一开始要不是老师让我以养为主,三分练七分养的学拳,或者与其它师兄弟一样练,我肯定是吃不消的,说不定又要吐血生病。褚老师的高明就是因人施教,对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体质状况,制订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当然,学生自己的刻苦努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褚老师的因人施教还有一个例子。张庆保先生有两位师兄弟,都是在十六岁那年拜褚老师学太极拳的。之前他俩已经学了两年猴拳,有猴拳的一些基础。但是,他俩站着会不知不觉把两肩前扣,头往外伸,一副猴子相,这个习惯怎么改都改不过来。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垂肘,他们俩这样的姿势怎能学得好太极拳呢?褚老师想了想,决定让扣肩略微轻一些的胡毓飞先学八卦掌。因为,八卦掌许多基本动作是要扣肩的,原来扣肩的习惯反而成了长处。而另一位王敬萱,褚老师则教他学形意拳,也有好的效果。褚老师教学就是善于发挥学生各自的特点,扬长避短,因人施教,学生进步也快。所以,学生们对褚老师始终是十分佩服与尊敬的。
这里插一句,胡毓飞、王敬萱二人原来学猴拳的师父叫黄胤,人称“歪头黄”(上海话发音“恰头黄”)。黄胤在家中养着猴子,他朝夕观察并模仿猴子的一举一动,所以他的猴拳打得出神人化。当年,上海京剧名家王桂卿有三个儿子,他们演《西游记》中的猴子是出了名的。兄弟三人经常向“歪头黄”讨教猴拳招式,模仿猴子动作,并运用到京剧表演中去,在上海滩红极一时。
褚老师教拳确实是很有办法的,教拳之前总是先给你讲明道理,讲明练拳的要领,甚至告诉你一套套口诀,让你去背,再结合动作解释给你听。他当年教一些上层人物,他们都有文化,他就要他们背拳理口诀。然后,结合招式分析解释,再于教招式的同时,又把前人怎么从招式中总结出的经验与拳论加以对照。经过反复讲解,学员们很容易掌握拳的要领,学的进度也快。当然,他一直强调刻苦练习的重要性,但他从不赞成让学员们机械模仿拳姿拳架。他认为,拳的要领与内理,老师一定要讲得清楚明白,当老师就要当明师。教学员要教得明白,明白了拳论内理与要领,这拳才能练得好。老师经常讲太极拳拳论,有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术十要》与《太极拳练习谈》,和李存义等形意、八卦前辈们谈的要领口诀等,也有他自己总结的经验理论。为了不使大家阅读时感到枯燥,这些文绉绉的东西放在以后专题叙述,这里暂不引用。下面着重谈一些褚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
我上面说过,张庆保跟褚老师学拳的时候才11岁,能有多少文化?褚老师当然不会让他背口诀。老实说,背了也不懂。诸如练太极拳要沉肩垂肘,节节放松,这些要领他就不懂。诸如怎么练才能做到一个松字,褚老师就说:“你在面盆里洗手,洗完后手拎起来,两手往下一甩,把手上的水轻轻甩掉,是吗?”他点点头,老师又问:“你甩的时候用不用力?是不是很用力的甩?”他回答:“不用力,这样轻松地一甩就行。”他就做了个很自然的甩水动作。“对了!就这样轻松自然,这时候你的肩与肘都是垂下松开的,都是放松的,只有手腕抖动,手腕松而有弹性,有这种感觉就对了。你再试试故意用力的甩。”他试了试,感到动作很僵硬,便回答说没有这样甩手的。老师又说:“对,教你练太极拳不要用力气,要放松,就是这个道理。你回去要反复对照,自然轻松的与故意用力的两种甩水感觉,仔细琢磨,会体味出太极拳松的道理。”褚老师就是能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能用理论指导练功,又能把复杂的东西用简单明了的话点拨清楚。
有一次,练完拳下起雨来了,他没带伞,褚老师就叫:“庆保,过来一起合伞。”他们一路走,老师说:“庆保,你看,这伞我不动它,雨水笔直往下落,我将伞柄一转,往左转,雨水就往左甩出去;往右转,雨水就往右甩,而且这水呈弧线甩出,就跟练拳的道理是一样的。”他想,自己撑伞的时候也总是东扭西扭,水向两边甩很好玩,但没想过这跟练拳有关。老师接着说:“有人说太极拳是圆的运动,圆的运动可以改变外力来的方向,把外力像雨水一样向旁边甩出去。当外力迎面过来的时候,你不要正面接招,像转伞一样,可以腰一转,手一拨,把外力引向旁边甩开。”老师这么一说,他又懂了许多。
褚老师对他讲发劲时的“一惊一乍”(练拳不能一惊一乍,动手就得一惊一乍。万籁声大师也说:“上乘打法字在惊”),但怎么讲他都不懂。一天,褚老师叫他:“庆保,你过来,坐。”并用手点了点身旁的椅子。他过去坐下,不料,我一坐下就跳了起来。原来椅子上有一块小小的石子,他屁股正巧坐上去,一愣,随即本能的跳了起来。褚老师就说:“庆保,这就叫作一惊一乍。”见他还没有完全懂,又对他说:“小保,你家那边有掼炮买吗?有的话,带几个过来。”掼炮是一种鞭炮,内包火药的泥丸,扔在地上会发出“啪”的响声,冷不防挺吓人的。他想老师怎么童心大发,玩起小孩玩的东西了。过了几天,他带了几颗掼炮给老师,老师二话没说,拿了就往口袋里放。那天练完拳,他们回家时途经人民广场南边的厕所。厕所环境很幽静,从马路边进去有支路。两旁没其他人,他走在老师前面,突然脚旁边“啪啪”两响,他吓得往旁边一跳,接着又是“啪啪”两响,他又往旁边一跳。这时,褚老师笑着对他说:“庆保,一惊一乍就是这个样子的。”原来老师乘他不防备时,把掼炮扔在他旁边,让他再体会一下一惊一乍的感觉。练拳中,有些东西很难用文字语言来表达。而且,有许多东西你刻意的去寻是找不到的,有时却在不经意中反而能够参悟。褚老师不愧是明师,他有办法让你参悟。
张庆保说:“我跟随老师十五年,几乎天天去练,还经常到老师家中去学,老师待我情同父子。后来我父亲病了,病得不轻,一躺就是八年。我脱不了身,去不了老师那儿。有时日子久了,怕老师责怪,我急匆匆去,急匆匆回。老师很体谅我,叮嘱我要照顾好父亲。老师说:‘你小时候体弱多病,你父亲费了多少心血,把你领到我这儿来学拳,让你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你要报答好父亲的养育之恩。’以后,老师住到闵行去了,交通不便,相见更少了,而那时老师也处在最困难的时期,很需要人关心照顾。想到这里,我不能原谅自己。我为什么不挤点儿时间多去陪陪他。”说到这里,老张的眼睛有点潮。他又说:“我有两个心愿,一在我有生之年,协助褚玉诚(老师的孙子)将老师教给的功夫多传给别人,特别是年轻人,使老师的功夫后继有人。二是多说说老师的事情,如老师是怎么教学生等等,希望有人能记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他,记住他。”我听了非常感动,虽然我的文笔不佳,但我也要把听到的东西记下来,传出去,让更多的人记住我们中国曾经有过一位武林巨擘,他的名字叫褚桂亭。(完)
(杭州唐才良)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