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唐才良
一、坎坷与辉煌
在美丽的杭州超山下安息着两位国宝级大师,一位是书画家、篆刻家吴昌硕,一位是武林巨擘褚桂亭。吴昌硕大师是个大名家,他的名字很有商业价值,墓地也开辟为公园,他的塑像矗立在梅花丛中,注视着来来往往如织的游人。而褚桂亭大师墓地则在普通的公墓地中,只有他的亲属和少数弟子凭吊,显得冷清寂寞。近代武术界出过许多杰出的人物,褚桂亭就是其中一位。然而当下有不少武术工作者竞不知道褚桂亭是何许人,介绍他的资料也寥若晨星,真是令人感叹,借用苏东坡一句话,叫作“寂寞无人见”了。这实在是一种遗憾。褚桂亭先生是近代武术史,特别是形意、八卦、太极拳拳史上出彩的一页,淡忘他是不应该的。
我学练杨式太极拳已有三十多年,对褚桂亭先生不仅知之甚少,甚至还带有某种偏见。我学练的是傅传八五式杨式太极拳,我的老师这样告诉我:我们学练的太极拳才是真正的正宗的杨式太极拳,其它人传的拳称不上杨式太极拳。他说,“在杨澄甫传授太极拳的年代,弟子们多是以技击攻防,克敌制胜为主要目的的,一般不重视苦练功架基础,不追求拳架精确。对于那些练过其它拳种的弟子,常有任意改变拳架的现象,……”。人家练的拳不标准,只有我们练的最正宗。这种视自己为正宗,排斥他人,狭窄的门户偏见,阻碍了我们客观正确认识其他传人和他们的武艺,炫耀自己的偏见,将自己的孤陋寡闻与无知引为自豪,现在回想起来真使人汗颜。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太极拳大师张庆保先生,使我有缘了解一代太极拳宗师褚桂亭的故事。
最近,我将有关褚桂亭先生的零零星星资料收集起来,勾画成一幅速写肖像。请看:褚桂亭(1892-1977),字德馨,河北任邱县人。自幼受家乡尚武风气的熏陶,立志武术救国,“强国强种”,雪“东亚病夫”之耻。他13岁正式拜师学拳,初习醉八仙等少林拳,练就铁布衫等功夫,曾行走中原数省,寻访名家高手,切磋武艺。又师从李存义、梁振圃习形意、八卦,从郝恩光学三合刀,向“神枪”李书文学过枪法,师从“剑仙”李景林学武当对剑,后拜杨澄甫为师,跟杨澄甫、杨少侯学习杨式太极拳及器械、推手,成为杨门五虎将之一。他精通多门武艺,武功高强,他将太极、形意、八卦融为一体,武林有句俗话:太极形意八卦,三宝合一,天下无敌。他与人比试时,善用连环手法,在武术界享有“快手”等极高美誉。1929年中国第一届武术擂台赛,他任纠察主任委员,并被聘为浙江国术馆教练。以后几十年,他多次在国家级武术比赛中担任裁判等职务。之后,又先后担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南京军官学校、金陵警官学校的武术总教官,曾任国民政府警卫队武术教官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外滩公园、复兴公园和人民公园等处授拳。1956年,受上海教育工会等组织委托编写《精简太极拳》。1957年,受国家体委邀请,赴北京参加《88式杨式太极拳》的整理编写工作。他门徒众多,有原政府要员,有军队将领,有工农兵大众,遍布海内外。
褚桂亭成为杨澄甫最得力的弟子之一,在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中,不仅名列传人谱名单之中,而且专门附有照片;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见台北中华武术出版社版本)提要中,特别提到杨澄甫“弟子武艺较佳者,有武汇川,褚桂亭,陈微明,李椿年等”。在钱惕明著《太极拳内功心法全书》中也提到剑仙李景林“虽先后收徒二百余人,能成为十一代传人为数不多,仅李公的四大弟子杨奎山等人,以及郝家俊、姜容樵、褚桂亭……等十数人”。这些记载都说明了褚桂亭是武林中的俊杰。
我将褚桂亭先生粗略的简介传给几位拳友看,他们开玩笑说:“此人是大内高手也。”是呀,这并不夸张,国民政府侍卫队的武术教官,确实有点相当于封建皇宫里的大内高手,而且他还是大内高手们的拳师,是够威武的了。照理他是不会“寂寞无人见”的,也许应该成为武侠小说家创造的对象,或影视作家们追捧的偶象。可惜,他不是哪个皇上的“大内高手”,他却是国民政府的“大内高手”,而国民政府是一个被我们推翻的政府。他从旧社会过来,虽然他有清白的个人历史,却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讲政治,讲阶级斗争的年代,他的寂寞是必然的。如果他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那才热闹有戏,可惜他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武术大家。1949年以前,他没有接受国民党授予他的少将军衔,不跟随去台湾,这是他的选择。而后没有接受人民政府聘他履行文史馆的职务却是很可惜的。他认为,他只会武,不会文,只会舞刀弄棒,不会舞文弄墨,如果拿了文史馆的工资做不好“文”的事,是很对不起人民政府的,不如仍以教拳为生。他没想到,在那以后的几十年里,一个人不归属于某个单位,以个体户形式教拳是不可思议的。1955年5月31日,国家体委工作报告中提出:“原有的武术活动,可由乡政府、青年团加以领导,不要被坏分子利用做坏事。”而褚桂亭老师游离于政府与组织的监控之外,是社会边缘的另类,在政治上会被视为不可靠人员,受到某种歧视也是很自然的。虽然他多次被聘为全国武术比赛的裁判,为国际友人表演武术,应邀参加24式与88式杨式太极拳的编写,以及帮助后辈编写剑术、拳术等等,这只是有限的使用,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已。显然,他在国内的名气似乎并不热闹,正在逐渐被人淡忘,但在海外仍享有很高的声誉,诚如日本松田隆智著的《中国武术史略》,书中提到武林泰斗李存义及其著名弟子,就有褚桂亭、尚云祥、孙禄堂等人。上面提到台湾出版的太极拳书也都提及褚桂亭,说明褚桂亭在中国武术界的地位、在国外的知名度,还是比较高的。文革后,上海武术院某院长在新加坡访问,期间竞有好多人向他打听褚桂亭的情况,使他大为吃惊,一个在上海不受人关注,在文革中受批挨斗的低层老人,在海外竟是知名度极高的国宝级武术大师,天壤之别,可叹可悲。有位名家评论说:就像李白、杜甫不能复制一样,这样的一代武术大家也是无法复制的。
一个老师如果培养了有出息的徒弟学生,而徒弟社会地位比较高,或者有相当的经济实力,那么,可以把一些活动搞得很热闹,把老师和他们自己的名气都搞得响当当的。褚老师的学生和弟子。虽然也有不少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是,有的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或后来的国内战争中死去,不少人去了海外,许多人在历次运动中都销声匿迹了,褚老师的寂寞也就很自然了。当然,褚老师有一些显赫的学生,如担任人大副委员长的胡厥文,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顾及老师的生活。又如董健吾,是中共中央特科地下党员,“红色牧师”,斯诺的朋友,曾收养毛主席的三个儿子,并护送他们去苏联。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曾帮助过褚老师。在清查敌特,审查国民党残留不明人员时,董健吾同志曾为褚老师作证,证明褚老师在国民政府担任武术教官时,只教拳术,不问政治,褚的政治历史都是清白的。但后来董健吾同志陷入潘杨事件的冤案之中,自身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无力对褚老师有更多关照。更令褚老师气恼的是,有个别势利的弟子在文革中与他划清界线,并批判他是“拳霸”。商品经济大潮中,有人重新打出褚师的旗号,以掌门人自居,为了利益,欺压同门,弄得同门之间涣散不和。近年来,又为了“创立”自己的门派,干脆把褚老师的名号都舍弃了。如此这般,褚老师能不寂寞吗?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武术家生前出版过武术著作,也能随著作的传播而扩大影响。现在有些人千方百计想弄点东西出版,借此扬名。甚至有人自己写不出有内容的东西,也编不了拳,只把名家的拳照弄来翻印出版,让自己挤入名家行列。褚桂亭不是没有著作留下来的,但就是找不到他的署名。1934年,褚桂亭与傅剑秋合著《形意拳老谱·五形拳》,后又为浙江项致庄保安队以五形拳连环拳为基础编写的《形意刺枪术和劈刀术》教材,并以这套教材训练官兵的枪刺刀劈术,在淞沪“八一三”抗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可惜,后来项致庄投靠了汪伪政府,成了汉奸,连累这套教材被湮没。新中国成立后,褚老师多次参与精简太极拳、88式太极拳、龙形剑等套路和教材的编写,但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褚桂亭与傅钟文等名家参加编写88式太极拳,在那个年代是没有个人署名权的,只收到一百元稿费。为扶持年轻一代,化了大量心血,帮助设计动作,编排套路而成的《龙形双剑》,只在出版说明中表示了对他的感谢。受上海市体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工会委托,以他为主编,由二十多位武术名家参与,编写的《精简太极拳》54式,只刻印了讲义,在教师职工中传播,但没有正式印刷出版。这份讲义尘封在上海市图书馆的书库里,没有人会去调阅研究。在大跃进的那段日子里,褚桂亭老师也曾经热血沸腾,很想为社会作点贡献,把自己一身武艺整理出来,贡献给国家和人民,但他没有单位与组织的力量可以依托,只能借助弟子的力量协助他整理。他的计划是:文字工作由黄俊文执笔,太极拳术与剑术的部分由张庆保负责整理,王文瀚、刘永溥整理形意拳术,胡毓飞整理八卦掌法。可惜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接下来国家进入了困难时期,人们吃不饱饭,褚老师看着徒弟们体质都在下降,不忍心再让他们劳心费神。当经济形势刚好转,肚子不那么饿了,可以重提旧事的时候,文革爆发了,褚老师也被打成“拳霸”受到冲击。于是,百兴俱废,整理武术的梦想也就破灭了。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令人扼腕,叹息不已!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一个深深的遗憾。最近听说,他的孙子褚玉诚和张庆保等弟子,有意将褚桂亭老师的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出来。消息令人欣慰,希望能早日付梓面世。
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大厦将倾。在南京中央训练团教拳的郑曼青劝褚桂亭说:“师哥,南京眼看不保,我们不如早点撤离南京,一同去台湾吧。”褚老师回答:“不去!我是个教拳的老百姓,又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共产党是不会为难老百姓的。而且我已过六十,人难离故土,总是要叶落归根的,省得今后还是要回来,我是不去的。”师弟兄俩从此别过,郑曼青去了台湾,褚桂亭来到上海。这件事,我曾听有人私下议论说:如果当初褚桂亭听从郑曼青的劝告,一起去了台湾,或去美国,那么褚桂亭对中华武术的贡献会更大,在国际武术界的名气肯定比现在还要响得多。我不能完全赞同这种说法,因为历史足不能假设的。虽然有这种可能,他去台湾比留下来会有更大的发展,至少不会遭受文革的苦难二但这也表明了,当时褚老师选择不去海外留在大陆,是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相信人民政府的表现。从中也反映出褚老师质朴、忠厚、真诚、善良的可贵品质。可惜的是!当时人们对他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高超的武功是随人活着而存在的,人死艺亡,不像物质的古董(如金石字画)可以留下来供人赏玩或炒卖。我们的新社会为什么不能在他们生前给予一点宽容和关爱,给一点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作为,让他们国宝级的武艺可以较好的传承下去。在现代这样的环境中,再要造就出一个像褚桂亭那样一流的武术大家是很困难的,大师是无法复制的,这只有留下遗憾罢了。时代在向前发展,而今,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学会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人物,尊重人才,爱惜人才,褚桂亭先生的故事又将会重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人们是不会、也不应该淡忘他的。
(责任编辑 乔汉)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