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寿山(1890-1969),原名崔彭年,山东省莱阳市万第镇东诸麓村人,太极螳螂拳第六代主要传承人,师承宋子德先生,与师兄弟李昆山、王玉山并称螳螂拳的“莱阳三山”,武功卓著,威震武林。
崔寿山先生文武兼修,是螳螂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为后学无私传授了太极螳螂拳的拳理拳法,还集毕生所学,编写整理了《螳螂拳谱》。拳谱共分9章,约16万字,对螳螂拳的渊源、传承、功法、套路、器械、劲路、内功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分解,结构严谨,内容精深。1983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时,莱阳崔疃村刘喜云先生将拳谱的抄本捐献,最终获得全国武术文献的“雄狮奖”,被国家体育中心档案馆收藏。
关于崔寿山先生的介绍,网络上已经非常丰富,笔者与崔寿山先生同村,是听着崔先生的故事长大的,在此将其它精彩故事略加整理,以飨读者。
一、关于名字的问题
目前,无论是在网络,还是在莱阳螳螂拳研究会编写的《莱阳螳螂拳》中,都认为崔寿山先生名寿山,字或者号为彭年,这是一个错误。
崔寿山原名崔彭年,在东诸麓村是年字辈人。
崔寿山先生在《螳螂拳谱》的《序言》结尾处提到:“(宋子德师)遂以是传之彭年诸同学,年不敏,未辜负吾师子德先生之望,然与诸同学砥砺切磋,遇精要处,则伐于笺,今搜诸编辑成册,愿以得自先生者,后传之。慕先生之道者,则年之志也,兹恐久而或忘,故志之以自励云。莱邑后学寿山崔彭年谨志。”
“莱阳三山”之一的王玉山原名为王珍,据我个人推断,“寿山”有可能是宋子德先生为崔先生起的艺名,如此一来,便形成了寿山、昆山、玉山三大弟子。
二、武功绝学
崔寿山先生武学造诣很深,其高超的技艺常听我的外祖父提起。外祖父与崔寿山之子崔洪照先生是同学,曾向崔寿山先生学套路和击剑,后来外祖父成了随军南下的干部,每次回家探亲,崔先生都会来家中长聊。
据外祖父讲,崔寿山先生武艺的一大特色是手快。他有一次与一位拳友吃饭,此人炫耀自己手法有多快,简直就成“天下第一快手”了。
崔寿山先生道:“你把手放到桌面上,给你三个数的时间准备,当喊到三的时候,我出手能抓住你的手。”
那人不信,把手放到桌子上面。
崔寿山先生开始数数,当数到三的时候,对方不知为何竟一下子从对面飞到崔先生的身后侧,面色也变了,等落地后大家才发现,“快手”的手早被崔先生捏在了手里。
崔寿山先生晚年时,手法依然快如闪电,有一年冬天大雪,几只麻雀在他住房的后窗外叽叽喳喳。崔先生一时兴起,对着后窗方格窗纸处骤然出手,只听得哗啦一声,一只惊恐不已的麻雀已被逮在手中,不仅出手快,就是准度、力道亦拿捏得恰到好处。
为了练就如此快手,崔寿山先生特别强调眼法的练习,他每晚点香,专注于动态的香头。他在拳谱中还提出了“32合三催”之法,“五合”即手与眼合、眼与心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上与下合;“三催”即手催、身催、步催。何以有五合?如心欲敌,眼即注焉,眼光所射,手即至焉。
写至此处,记起著名太极拳家洪均生先生也将眼法放在第一位,提出眼应该注意目标所在,然后身、步、手随之运动,应当怎样变换身步手法的方向,莫不以眼所注视的方向为准。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天下武术是一家。
崔寿山先生武艺的另一大特色是擅长硬功。他的硬功得自于宋子德先生,据老人们讲,宋子德先生一个骑马式站立,任凭一头大骡子狂踢后背而不能伤。崔先生的硬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型体原本就高大雄壮,一经运气,胳膊能跟普通人的大腿差不多粗,弟子们用绳子拴上秤砣抡起来砸而不能伤。
有一次,某武馆开张,馆主邀请崔寿山先生过去捧场。开张仪式上开始,馆主与崔寿山先生上座品茗,馆主的众弟子纷纷下场表演各自绝活,其中有个弟子脑袋一热,乘靠近了崔先生,且崔先生端杯遮住了视线的机会,一个扫堂腿,猛然扫向崔先生的小腿。只听“咔嚓”之后,躺在地上抱腿嗷嗷直叫的,却是那位打算暗算人的弟子。此时的椅子早已七颠八倒,那弟子自己的腿也不知为何折了个响。崔寿山先生却马步站立,稳如泰山。
江湖险恶,崔先生经验丰富,此人那点小算盘其实早已看在眼里,所以待其靠近之时,已然气遍全身,坚不可摧。当扫腿贴近自己的一刹那,通过接触点微微向其腿内侧转动一点,在让过锋芒的同时截其劲、破其骨,好比刀劈飞箭,精妙利落。这也就是《螳螂拳谱》中所说的“若猝不及防而劲已至,则应之以警劲,警劲者何?敛气竦神,紧以挡之,震以杀之。”
崔寿山先生硬功的练习方法主要有排气、磕胳膊、推送沙袋、闯捶、铁牛耕地等。其中推送沙袋不是简单地拳打脚踢,而是用一个大牛皮袋子,装上约三个普通袋子的大豆,一个人将沙袋向后推到个人的极限,然后借助腰力猛然向前推送出去,对面之人不躲不避,运用头脚手肘肩膝胯等周身十二捶迎击,基础较差者,一个照面便会被沙袋撞飞,而优秀者可直接将沙袋送回去。
“闯捶”是莱阳方言,闯就是杵的意思,捶就是拳头。练习时单手握拳,用拳面当锤头,胳膊当锤把,双脚上下重叠作为另一个支点,将身体侧着撑起来。要求腰不能塌,颈不能软,头不能歪,直挺挺地斜杵在那里。有一定基础之后,双腿垫上椅子,并逐步增加椅子的高度,直至倒立。
讲究“八刚十二柔”,“八刚”说的是某些情况下更适宜硬崩硬砸,如泰山压顶、贴门靠壁等,上述的推送沙袋、闯捶等皆是增强“八刚”功力的有效方法。但螳螂拳又并非一味强调刚猛,某些情况下则讲究以柔克刚,缠绕不脱,如遇截手则滚手而人,如遇迎面直通则勾手缠封。
螳螂拳刚柔并济,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虚实开合,非常辩证地看待刚柔虚实,与太极拳完全一理,所以自宋子德开始,其所传一脉又称为太极螳螂拳。
崔寿山先生在《螳螂拳谱》中,对刚柔虚实有着详细论述,他指出“刚能胜柔,如钢刀断肉,筋骨齐开。柔能克刚,青丝一线击虎背而有余。要之,柔亦未尝无刚,只在善用其刚耳,刚则易折,柔以用之,尚何患乎?人可不善用其刚乎?”崔寿山先生还有一则刚柔并济的故事为人乐道。在东诸麓村有一位爱好者,虽未学过拳术,可每天都会用拳头去砸点啥,时间久了练就了一对铁拳,据说在石头上撒一把绿豆,他能用拳头挨个将其砸成粉末,一块烧制的大青砖空中抛起,一拳就能击的粉碎,无人敢与其硬碰。
有一次他到崔寿山先生的拳房里玩,夸口说“我没练过武,打是肯定打不过你,但论起拳头来,谁也接不住我三拳。”
崔寿山先生笑道:“那你朝我肚子上打三拳看看。”
这位爱好者心想:“都说崔师傅功夫好,我倒要看看他能否经得住我的铁拳。”于是靠上前去,运足了力气,照着肚子就是一拳,眼见着拳头贴到肚皮了,崔寿山先生小腹微微一转,将来力轻松化掉。可对方不习武,并不懂得其中的奥秘,只感觉是打到了棉花堆里,没有找到硬点。一拳打空又来一拳,同样又被化掉,爱好者不禁性起,用尽平生力气打来第三拳。崔寿山先生先是小腹微转让过锋芒,趁其来力将尽未尽,整条胳膊硬成为一线的一刹那,用小腹就地反方向转动,通过接触点将自身的囫囵劲(整劲)沿着对方的胳膊发到了身上。只听嗷的一声,那人已经出去丈外,胳膊脱了臼,抬不起来。崔寿山先生给他复了位,抹了药,然后道:“光练锤头不练锤把不行,折了锤把,再硬的锤头也抡不起来。”爱好者见到了什么是真功夫,自此再也不以铁拳自矜。
从上述两则故事看,破扫腿属于化打合一,破铁拳属于先化后发,但无论哪种方法都是何处挨着何处击,顺势而为,绝不会遮拦招架个没完。这就是崔寿山先生在《翻车辘轳捶》一章提到的螳螂打。“翻车者,如车轮之旋转无端也;辘轳者,如辘轳之流转无已也。翻车辘轳,兼以崩砸粘拿之手,贴靠连环之势,捶肘互加,膝脚并用,则成螳螂打矣。翻车无处躲,螳螂无处招,随机应变,浑身是打。”还提出“一身之前后左右上下,皆有攻守之手,非然则为不完全之拳式。”
若要练就浑身是打的螳螂打,光习拳、较手还远远不够,练拳必须懂劲,劲不同于力,但劲不否定力。崔寿山先生在《螳螂拳谱》中对劲与力的关系有着非常细致的论述,指出练拳者要力透肩背,达于四肢,化力为劲。
懂劲并非终极目标,还必须懂得运化。崔寿山先生在《习劲》一章中指出,“百打百破,一硬不破,一快不破。硬者非身手硬,劲硬也;快者非进退快,转侧快也。进退固不能不快,而胜负之数不在进退在转侧。故善拳者,有转侧无进退,转侧即进退也,有进无退,以攻为守也。”
崔寿山先生除了精通拳术外,对于兵器也是样样精通,尤其精于刀法。据莱阳螳螂拳文化研究会出版的《莱阳螳螂拳》记载,崔寿山先生的刀法为太极玉环刀,得自师爷姜化龙,为不传之秘。
1933年莱阳成立国术馆,“莱阳三山”亲自执教,他们培养的首批52名螳螂拳弟子参加了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大刀队,血战沙场,全部为国捐躯。
于是崔寿山和王玉山两位大师,根据鬼子拼刺的特点,对本门大刀进行改革,在刀背上留出卡口,用于钩挂鬼子的刺刀,然后顺势就是一个大抹脖,令人防不胜防。崔寿山先生还与师兄弟一起将刀法改创为更加简单精练的“螳螂摘要刀”,并以此训练出了600多名螳螂拳弟子。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寇一路南下进攻山东的北大门――德州,这600多名弟子,手持大刀奔赴抗战前线,誓死不做亡国奴,浴血奋战,最后600多名螳螂拳弟子只有8人生还。
胶东多烈士,荣成出将军。漫漫的八年抗战,胶东有志之士勇赴国难,可歌可泣,崔寿山跟王玉山两位大师感怀弟子们的壮烈之举,将改编之后的大刀更名为“螳螂英封刀”(注:胶东革命烈士陵园铭刻着抗日战争中胶东地区英勇牺牲的20850位烈士名字,为全国纪念抗日烈士人数最多的陵园。另据官方挖掘整理,到目前为止,荣成籍的副军级以上高级将领总数已达165位)。
文革时期,武术遭受严重破坏,崔寿山先生的很多兵器(包括他的短柄双戟)都被没收炼了铁。
据外祖父讲,崔寿山先生还有一把龙泉宝剑,指头粗的铁钉,一剑两半,毫不伤刃。除了刀枪棍棒等常规兵器外,崔寿山先生还擅长飞镖、弹弓、吹筒等暗器,三节棍、叠鞭等软兵器,可谓武学大家。
三、品德高尚
崔寿山先生言行高洁,功夫人品皆为楷模。虽然身怀绝技,型体高大,但接人待物温文尔雅,绝无赳赳武夫之相。
1、淡泊名利。据莱阳螳螂拳文化研究会考证,“莱阳三山”在早期曾捣毁了日本人在胶东的商会,日本浪人寻仇,与螳螂弟子签下生死状比武,最终上演混战,三山痛殴十数名武士,引发了政治事件。当时,李昆山是烟台黄县(今龙口市)的警察大队长,为官方人士,被带往南京处理,蒋介石委以军职并亲自题写了“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天下”的牌匾。王玉山因为比武事件出走济南,为韩复榘赏识,留在军中任教。可以说“莱阳三山”以其本领,在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完全可以有一番作为,但崔寿山先生看透了国民政府的尔虞我诈,在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之后,崔寿山先生后来回到老家隐居,开办了“寿山国术馆”,授拳自娱,淡然处世。偶尔钓钓鱼、捉个蝈蝈。冬季闲暇,常教村里戏班武生们拳脚功夫。
2、尊重他人。崔寿山先生为人谦虚谨慎,从不自夸自擂,更不会背后毁人以显己能。一方面对徒弟很尊重,只要是弟子认真求教,自己绝不保守。他在《拳术十诫》一章中提到,“(对徒弟)不传则已,传则或多或少,俱用真实手法,勿执外道以欺人。”另一方面对其它拳师也很尊重,遇到游方教师前来比试,总是点到为止,绝不致人失利败名。而且与人交手还有个原则,那就是选在晚上,房门一关,窗帘一拉,胜负情形外人无从知晓。
有一次,崔寿山先生见到他启蒙老师的儿子崔保臻正在练一招阴阳叠掌,动作漏洞不少,事关师友,不能视而不见,于是就其中的理法及演化进行了详细分解,并就此招法提起了当年他与纪春亭比武的场景。
纪春亭原籍山东,是著名的武术家、资本家。他的产业涉及烟台、大连等地,常年往来于山东和东北,为东北三省螳螂拳的主要传承人。他早年习练长拳,因为爱慕螳螂拳,几经辗转,终与崔寿山先生相识。但初次见面便提出较技,以便验证崔寿山先生是否有真才实学。崔寿山先生推脱不过,于是按照老习惯,安排在夜间关门比武,当时的演武大厅共有三大问,一经交手,纪春亭便毫不相让,但崔寿山先生并没有立刻反击,而是在打斗过程中,全面地考察了纪春亭的拳路风格以及身眼手法步等各方面的功力,尤其是通过他进攻的部位和力道,判断了他的人品。正所谓弟子择师,师亦择弟子。
待观察完毕,两人正好打到了大厅中间,由于纪春亭处处不得机、不得势,此时不由得焦躁起来,崔寿山先生借势一个阴阳叠掌将其打飞到对面的墙上,只听“轰”的一声,纪春亭又被重重地反弹回来,趴在地下惊魂不定,嘴里下意识地喊道:“完了!完了!”
崔寿山先生将其扶起来道:“没事,这一掌只是蹭着皮肉发出去的,没往你内脏上发。”纪春亭心服口服,甘愿拜师,崔寿山亦喜得弟子,倾囊相授,纪春亭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大家。
崔寿山先生好玩,对于新鲜事物非要研究个透彻才行,在他晚年时候,听说有一对百岁夫妇在他们六十多岁的时候还生育了一个孩子,他认为这是以讹传讹,于是亲自前往考证,在得到确认后,惊叹不已,然后就认真地考察了老夫妇的饮食起居,连使用何种器皿都要记录下来。就这么一个闲不住的人,年轻时在大连自然也不会全天闷在屋里教拳。
尽管纪春亭与崔寿山两位先生年龄相当,常以兄弟相称,但纪春亭仍执以师礼,毕恭毕敬,从不怠慢,练功之余,常陪师父一起闲逛。每当崔寿山先生对一个对象赞美把玩之后,纪春亭都会派人买下并亲手奉上。如此两三回之后,崔寿山先生出去便不赞美任何对象了,于是纪春亭留心观察,只要师父在哪个对象面前多看两眼便买下奉上,如此又两三回,崔寿山先生干脆再也不跟老纪上街了。
3、扶危济贫。某年莱阳山会,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崔寿山先生自然闲不住,转来转去,只见一个肉摊前围满了人,里面叫骂不停,原来那屠户正在辱骂一老者,要强买强卖。崔寿山先生看不惯,上前调解,那屠户把刀一亮,刀尖乱点,威胁道:“少管闲事!别看你块头大,我照样能揍你俩!”
崔寿山先生哈哈大笑。旁边有认识的人过去拽了拽屠户的衣服道:“这就是东诸麓的崔师傅!”话音未落,屠户双手一哆嗦,刀都拿不住了,双腿不由得乱颤,索性嗷的一嗓子,死命地往人群里钻,连肉摊也不要了。
崔寿山先生从不恃强凌弱,并时常劝人向善。某年临近春节,崔寿山先生打点行囊,从烟台回老家过年,在半路遇到两个劫匪,欲持刀相迫。崔寿山先生先是跟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对方哪能听进去?见他手持一根文明棍,判定这将是一桩大买卖,于是上前就夺。
这文明棍可不简单,当地人称作“二人夺”,现在称作拐棍剑。拐棍只是一个迷惑人的外表,其实里面藏着一把剑,剑柄就是拐棍把。劫匪这一夺,棍子是拿在手里了,可宝剑也帮人拔了,剑尖一下子就顶到咽喉。另一劫匪见状,抡起大刀就砍,结果刀还没举起来,人已经被踢飞丈外。
两人跪地哀求,崔寿山先生再次跟他们讲道理,说这人啊一旦走上了劫道这条路,那就是匪,就是强盗,儿孙都要背负这个恶名。倘若犯了大案被官府捉住,那就要杀头。这其中的得失厉害要考虑清楚,再困难也不能走这条不归路。最后崔寿山先生拿出部分钱交给两人,让他们回家过个好年,两名劫匪嚎啕大哭,跪谢而去。
4、谨小慎微。崔寿山先生年轻时,经常外出访友,后来听说河北沧州名家辈出,心中钦慕不已,于是前往观摩学习。可人生地不熟,言语又不甚明了,一连多日未访得名家。中午在一小店用饭,店主是一位长者,见其苦闷,便问他所为何事,崔寿山先生就把原委道于他听。
老者道:“拳术非雍容闲雅之事,虽说是相互切磋,但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见胜负,多有伤残之虞。胜又如何,败又如何?你一个外乡人,就算是赢了全沧州,又能怎样?人家能善罢罢休吗?要知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啊!”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崔寿山先生知道遇见了高人,于是虔诚拜谢,远离是非。
再后来,崔寿山先生在老家收徒,此人是带艺拜师,当天他的师父亲自将其送来,然后在屋内跟崔寿山先生喝茶聊天。
来了新师弟,众师兄都围着问长问短,当得知他擅长轻功时,都怂恿他一展绝技,大饱眼福。来人也跃跃欲试,想在新师父面前露一手。只见他一个助跑,然后借助墙面的摩擦力,在墙上跑了三五步,一搭手够着了墙头,借力一翻便上了三米多高的院墙,众人无不喝彩。
哪知崔寿山先生阴着脸出来大喝道:“下来!”
新徒弟不知所措,跳下墙来,站立一边。
崔寿山先生教育道:“若要跟我练螳螂拳,以后不许再练轻功!历来大盗都是凭借轻功为非作歹,你得我功夫,再配上轻功,若日后踏上邪路,坏我本门名声不说,又有多少人会被你祸害!”由此可见崔寿山先生之谨慎,时刻不忘防微杜渐。
5、乐观向上。崔寿山先生自幼习武,不务农桑,早年走南闯北,衣食无忧。后来隐居乡野,主要由他早期在崔格庄村开武馆时的大弟子崔俊供养。崔俊是崔格庄村的大户,每到粮食收获季节,便派人赶着马车前来送钱送粮,从未间断。
土改之后,给养中断,文革时期,尤为艰难,崔寿山先生乐观面对,从不抱怨。虽然爱好钓鱼,但水平着实一般,每次只能钓点小鱼,极少收获大物。由于缺油少面,钓回来的小鱼就简单一收拾,放到铲子上,点把火烤熟了吃。
对于吃饭问题,崔寿山先生还是很讲究的,不时提点批评意见,不失教拳的高标准、严要求。农忙季节,儿媳顾不上炒菜,咸菜疙瘩一切两半,配上几个干粮一瓶水,就算一天的饭了。
崔寿山先生就此批评道:“咸菜疙瘩就算是不能切成细丝,配上点小葱,那至少也要切成细条吧,一刀两半这叫什么菜!”
1969年的冬天,异常寒冷,崔寿山先生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与世长辞。据说那天奇冷,他暖瓶洒出的水结成了冰,把暖瓶冻在了桌子上,拿不起来,此情此景,令人扼腕。
崔寿山先生文武全才,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武学典籍,其高尚的人格和民族精神足为后世典范。在先生诞辰125周年之际,草创此文,借以祭奠先生之英灵。
最后特别鸣谢:莱阳螳螂拳文化研究会、中华武术网,以及烟台国际太极螳螂拳总会周振东先生。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