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加入收藏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武谚阐秘
武风武术网>名家频道>武林故事 > 由太极名家传略探讨太极拳的真正风貌
隐藏右侧

由太极名家传略探讨太极拳的真正风貌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对初学太极的人来说,常有不知如何入手之感。尤其是那些传统的拳经、拳论、歌诀,什么的,全是古籍,实在看不懂。往往仅能翻一些能懂的前辈名家小传,来遥想一下,幻想一下自己亦当如此。

    可是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在这些前辈名家的小传里,只要多留心,多想,也可以学到很多太极拳的不传之秘,甚至可说对我们的练拳有极大的助益呢!

    本文试着尽量不用太极术语及专有名词,来对太极拳做一探讨。以始我且以数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家小传来分析一下,看看我们能从字里行间,获得些什么。

    一、扬露禅

    杨福魁字露禅,一日禄缠河北省(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人。幼时至河南陈家沟从陈长兴学习太极拳术,陈立身中正不倚不靠状如木鸡,人称为牌位先生。其时从陈习拳者,皆陈族人,异姓鲜与焉。杨乃外族,遂遭歧视。但求学心切,毫不心灰意冷。杨居陈家数载无所得,一夜杨醒闻隔院有哼哈之声,遂起。越垣见广厦数间。哼哈之声即由此而出,乃破墙隙窥之(迄今古迹尚在﹚,瞥见其师正教诸徒拿发诸术。大奇!自是每夜必往窥,窥毕即归卧房悉心研究,功夫乃大进。后陈命杨与诸徒决,徒皆败北。陈始惊杨为天才,遂尽受其秘术焉。

    杨归传同里之人,从学者甚众。当时称杨拳为化拳或曰绵拳。以其动作绵而能化也。后至北平(昔北京﹚清代王公贝勒等从其习学者颇多,旋为旗营武术教师。性刚强,勿论何门何派,均喜与比试。尝身负一小花枪及一小包裹,遍游华北诸省。凡所至之地,闻有艺高者,辄拜访与之较量。即有人自认弗敌,亦好强与之较,但未尝伤人。因武艺高超,所向无敌,故世称「杨无敌」云。杨生于嘉庆四年,卒于同治十一年,生三子日锜,早亡。次日钰,三日鉴,皆能传父业。杨之生平轶事甚多兹摘录数则于后…

    杨在广平时尝与人斗于城上,其人不敌,直退至城墙边缘,足立不稳,身随势后顷,将坠落。于此千钧一发之际,杨忽于二三丈外走陡跃而前,攀握其足得不坠死。

    杨善用枪杆,物之轻者,经杆一沾濡,可即起,无稍失。其救火,辄以杆头拨墙垣,使火势不致蔓延。且能在马上不用弓弦,仅以手指投箭,百无一失。亦绝技也 。

    一日天雨,杨坐堂上。见其女捧铜盆自外入。比及阶前,末揭也,而苔痕漓滑,女足适破蹶。杨师一跃而出,一手揭帘,一手扶女臂,女既末仆,而盆中之水亦竟涓滴末倾。其功力之神异,即小见大。于此可见一斑矣。

    又一日,杨钓于河畔。有外家名拳师二人,适于杨之背后过,因素震其名,独不敢与之当面较,今见杨正垂钓,以为有机可乘。拟从杨后,推其背便颠覆溺水,以损其名。乃相约摄足左右,同时疾赴,以为进袭。讵杨眼梢特长,早已审知有人暗算于后。二人手猛力到,时遽以含胸拔背,高探马一式之法,惟见其背一隆,首一叩,二人同时被掷河中。乃曰今日便宜汝等,否则,若在地上,将欲再加一手。二人闻言,仓皇涸水而逝。

    杨游京师,日有一名拳师闻无敌名而妒之,请与斗。杨初示勿欲,其人以为杨怯也。请之益坚,杨辞不获,乃许之。笑口…「既君坚欲斗,可先击我三拳。」拳师闻言大喜,遂起拳猛击杨腹。杨笑哈之声末竭,而其人已仆于三丈以外矣。

    心得…

    杨氏拳由陈氏而来,那么去看看陈氏拳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不同呢?常 有人一见到别派传下的太极拳,一看不一样就先下断言「这不是太极拳」岂不是让人笑坏肚子。

    「中正不倚」,这不正是吉诉我们,练拳时身子要正,既然用「牌位先 生」来形容,也就表示,脊椎自头以至颈椎、胸椎、腰椎以至尾抵骨,均呈一直线状,头不能凸,也不可弯腰驼背,耸肩翘臀。另外想一想拳 论所提的那句「中正安舒」,不也正是这个意思吗!

    「状如木鸡」,表示习拳之人勿多言,神内收而不外放,不矜不夸,若 无能之人。所以拳论上说「神宜内敛」。因此,习太极之人,神不可乱,意不可放,人不可狂,谦冲而寡言。平日里即细细揣摸,时刻留心,不 使片刻有离阴阳平和之道

    杨露禅既是因半夜听见陈长兴教子弟练拳时发出「哼!哈!」声而得窥太极 拳的真传,那么!练太极拳出声是必然的喽!而且,练拳出声为太极拳的「秘传」关键,到底「哼!」、「哈!」二字又有何作用呢!在此先卖个关 子,后续自见分晓

    太极拳中有「拿」、「发」之劲!即表示太极中有「擒拿」及「发劲」的 动作了。那么,在那里有呢!就擒拿而言,每个人都知道,擒拿之可以制住人,完全在一个快字,而且这个快是长期训练所得之直觉反应。一定 要快过对方的反应,才能擒拿住对手,而且是一擒就打,否则这个擒拿也就全没意义了。因此,太极拳既有擒拿的作用,怎可能是慢拳,而杨 露禅自陈长兴处学得的陈氏太极拳亦绝对不可能是「慢」拳。它一定很「快」。可是,可能吗!且让我们继续探讨下去。

    其次谈到「发劲」,也许很多人没见过,也无从想象起。不过至少知 道,所谓的「发劲」,当然是伤人的动作。由文句上更可看出,太极拳是先「擒拿」,再「发劲」伤人。

    如今,我们可得好好想一想了。招式中何处可擒人呢!招式中何处 又是发劲之处呢!如何擒!如何发劲!发劲时又是何种状况呢!

    「动作绵而能化」,其中「绵」,是形容杨露禅的拳架柔软(注意!不是 慢!﹚。而「化」之一字即是可看出他在与对手比划工夫时,可将对方的攻击方向及攻击劲道转化开去。好了!由此点,再配合前述的资料,大致 上可推论出,杨露禅手上之太极拳,在对敌时,是先「化」,再「拿」,再「发」。

    综合一下我们的问题,太极拳何处是「化」!何处是「拿」!何处又 是「发」呢!易经上说「太极者,无极也。」即在说明无阴、无阳,无始、无终,以至无法分辨,浑然一体。如果此是太极拳的 「特征」,那么所谓的「化」「拿」 「发」,就应是招招皆有, 处处皆是,亦无法分别喽!

    读至此,相信很多人头已开始痛了。难也!

    「旗营武术教师」,在那种刀剑为重的年代,没两把刷子,还真没法担任此职。营兵操练是以御敌、杀人为唯一目的,也绝不可能去请一位教「健身」的教练来吧!何况,古时候当兵的,身体壮的很,怎会需要 「健身」。所以,那些讥评太极拳是「健身拳」的人,是对太极拳认识不够妄加论断而已。

    太极拳之原始风貌,绝非今日所见。更何况,杨露禅生存的年代横跨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其间经过了太平天国之乱、捻乱、英法联军之役,天下汹汹,烽烟四起。旗兵们虽不大上战场。(上战场的是,「湘军」,「淮军」等地方军﹚可是他们仍有「护卫京师」的重责大任。所以平常的操练也绝非是「运动」,而是「练功」,其目的也绝对只有一个,那就是「杀人」。身为教练,如果教这些将士上战场,面对生死存亡的兵士们的拳术是「 慢」的拳的话,无疑是让他们去「送死!」。可能吗?所以,太极拳在杨露禅手上时一定「快」,而且为「杀人之技」。

    而且,太极拳的可贵处,在于它是被应用在战场上,应该是一种可同时应付四面八方均有敌人的情况,于生死存亡中,自保的武技。

    那……岂不就是「肉搏」术了吗!可能吗?可不可以找出证明呢?可以的,后面将立即澄清此点。

    不过,在此我们又发现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那就是「拳打八方」的观念,不然如何四面八力应敌。想一下「太极起式」好了。手这么一抬、一按,如何个拳打八方呢?

    「身负一小花枪」,奇了!杨氏传下的兵器中可没「太极枪」啊!这个枪是 什么?嘿!我们将此资料摘取的书名念一下—「太极拳刀剑杆散手」,看来看去,只有杆还扯得上一点边,但是杆又是什么!如果可能,试着翻一下此书杆的部份字看不懂,没关系。看图可以吧!它有三张图,动作很简单,可是,很眼熟!那动作根本就和刺枪术一模一样。对很多当过兵的 人,刺枪术是一个在作梦都不敢想的名词,因为它练的时候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苦」哇!

    刺枪术不是用在今日的近身肉搏训练吗!如今让我们想一想刺枪术的要点

    将对方的枪架住或崩开

    把对方刺的力道往旁边带。或将对方的枪钩带住,拖往己方。

    身体沉腰后坐

    拧腰

    身往前移、腿蹬直,双手用力将枪刺出。

    如果「太极杆」真的是「刺杆术」,那么太极杆的练习要点和这些 刺枪术练习要点,就应有共通之处。而杆既是杨氏的兵器之一,杨露禅在教旗兵们武艺时,就不可能没教。极有可能今日的刺枪术正是杨氏太极杆衍化而来的也不一定!

    由此看来,我们将杨露禅传下的功夫排列一下,不难发现,杨氏太极之应敌,是以杆为先,(所以杨露禅才会—身负一小花枪,遍游华北诸省了。﹚其次刀、剑,再来是拳。三层防护网中,两层是兵器,一层是拳术。说的清楚一点,应敌时,先以杆(枪﹚刺,若敌至近身,杆因太长,已无法用了,就改用刀、剑抵御,当近战至最内层时,刀、剑反成累赘,则弃刀剑而改用肉搏了。

    所以太极拳在杨露禅传授之时,应是一近身肉搏的武术。

    当年,人既称杨露禅为「杨无敌」,在北京天子脚下,南拳、北腿,少 林、螳螂,等功夫高手齐聚之地,能打遍京帅无敌手,其手法之快,又岂是我们今日可想象的。不过又验证了太极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一定很快的推论。

    坐在地上,手脚不动,只头一扣,背一隆,能把人从背后摔飞出去,这也太神了吧!那么即表示背上也可「化劲」「发劲」喽!而且「头一扣 」,表示头并不是永远直直的不动,它在发劲时会有前往「扣」的动作。「背一隆」表示,由背发劲时是背往上隆起。此两个动作配合之下才能发劲。试着做一下这个动作,你将会发现,身体曲折点在肩,也就是说,扣头、隆背,然后将后方之敌,由肩摔往前。嘿!想一想,这不是过肩摔吗士只不过杨大宗师没用手罢了。

    由此更可看出,发劲时,连头、背,均会随势而动,因此练拳时,身体直挺挺的,不会随势而动,那就失去了太极的真义了吧!

    「杨笑哈之声末竭」,此处又可看到哼,哈出声的字句,而且更点明了,是在发劲之时,同时吐气开声。并且声音一定很大,否则一直憋在肚子里默不出声,又有何人听到?所以杨露禅的太极拳,其发劲伤人是 在吐气开声的配合下,一发而出。

    可是,如今如果当你看到有人练太极拳时囗出哼哈二字,甚至发劲,你大概会奇怪吧!也许也会和一般人一样,以怀疑的语气说… 「这不是太极拳」了吧!甚至会说…「此种太极拳是左道旁门,非正统的太极拳。岂不知此已遗笑柄予人,笑掉真正行家的大牙了吗!」

    肚腹也可发劲打人,稀奇了吧!不懂的人都知道,所谓的「发」,即是往 外「送」。所以「发人」就要往外送。因此,肚腹一定是有「前后往复」的动作。那么行拳走架子时,不止是身体的动作,肢体的形于外的 动作之外,就是肚腹也在往复前后不停的动喽!

    没错!试观拳论上的句子…「气宜鼓荡」。就是提的这件事。可是,今天大概很少有老师教学生「鼓荡」的,要不然就是囗头上说一说,背一下拳经拳论,显示一下自己「知道」!可是如何练?总没见过,也没听过。尤其是,如今的老师教练,都爱穿上宽大而松的衣服,别说想看「鼓荡」了。连肚子、腰都见不到,何况是肚腹的小动作了。但是你看一下这篇小传中,不是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吗!学拳者,自己要把拳打的好,得多看、多留心。看看老师 的肚腹是如何个动法,是不是有鼓荡呢!自己是否也能做到呢!

    如果自己的肚、腰,像个木板似的,不会灵活转动,没有前后往复的动作,那就是功夫下的不深。至于要如何练呢!由于这已超过本文探讨之主线,不再赘述,有暇时,将以他文说明之。

    (注意!是肚腹的前后往复动作,脊椎骨可没往前移,往后移,只有肚腹而已,别错了!)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暂无内容
  •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0@163.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09006692号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