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是我国古代重要礼俗之一,更是儒家政治忠孝道德标准。《礼记·曲礼上》载:“入竞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古代的避讳,却影响着当今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们仅从张三丰太极拳传世历史的记述中,亦可见其一斑。
一、太极,在哲学语词,原由皇权避讳而转化
“太极”一词,据现存文献,始于《庄子·大宗师》。庄子依据老子学说而阐明“道”的全体大用。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里,“太极”的词义是本义,即至高无上。
“太极”作为古代哲学思想词语,由汉代避讳转化。据文物考古发现,马王堆汉墓帛书《系辞》载:“是故易有大恒,是生两仪。两仪生四马,四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业。是故法马莫大乎天地。变迥莫大乎四时,垂马著明,莫大乎日月。”
汉文帝刘恒继位,使用汉字,名号避讳,遂改“大恒”为“太极”。《周易·系辞上》载:“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或问:“恒”字避讳,应用“常”字,为何用“极”字呢?
答日:其一,马王堆帛书《周易》避汉高祖刘邦名讳,不避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名讳。通行本《周易》不但避刘邦名讳,而且避刘恒、刘启名讳。例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的师卦经文上六爻言及“启邦”,帛书作“启国”,而《周易》通行本作“开国”。联系马王堆帛书《系辞》作“易有大恒”,通行本《周易·系辞》作“易有太极”,可见,帛书《周易》是刘邦启国之后和刘恒继位之前的这一时段的精抄本。通行本《周易》官定的时段,大概是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之后:董仲舒(前179~前104),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其言“太极”,见于《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说:“天地之道,虽有不和者,必归之于和,而所为有功;虽有不中者,必止之于中,而所为不失。是故阳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阴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阴阳之道不同,至于盛而皆止于中,其所始起皆必于中。中者,天地之太极也。日月之所至而却也,长短之隆,不得过中,天地之制也。兼和与不和,中与不中,而时用之,尽以为功。”
其二,据班固《汉书·艺文志序》,“《易》有数家之传”,其传本经过汉武帝设置“写书之官”而隶定以充秘府,至成帝刘向、哀帝刘歆时奉命而相继校订。汉初,文帝、景帝推行黄老之治,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对策之后,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书籍整理,经过“博士集而读之”,以取决是否充于秘府,立于学宫。鉴于“大恒”、“太极”,已经古文隶变形成复合词出现于诸子传说的抄本之中而约定成俗,不应当仅仅截取“恒”字,改为“常”字,而与大常、太常相混淆,于是,《周易·系辞》通行本的审读抄定,写书之官最终取字“太极”以代替“大恒”。
显然,《易》之为书,原本是先秦道家之书。帛书《系辞》言“大恒”,与帛书《老子》言“恒道”,通行本《老子》避刘恒讳写作“常道”,《文子》称之“大常之道”等语义契合。“太极”本义引申而取代“大恒”,赋予“太极”词义以哲理义蕴,乃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名词,而又化做太极哲学的奠基石。
二、太极,在拳学语词,则因清代避讳而隐显
1、清朝初、中叶讳言太极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后金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其第八子黑还勃烈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元年(1627)。勃烈,是女贞贵族称谓,满文汉译作贝勒。黑还勃烈,位居八贝勒第四位。天聪九年(1635)改女贞族名为满族;十年(1636)改后金国号为清,称呼“大清”,汉语读音“太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尊其父努尔哈赤为太祖。在位十六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
考“皇太极”一词,是满语汉语音译词汇。满人称呼贵族子弟为:“台吉”。其继承汗位之后,书面用字,贴黄签覆盖,于是称呼“黄台吉”。1643年八月,黄台吉在沈阳清宁宫猝死,爱新觉罗福I临(1638~1661)承袭父位,葬黄台吉于昭陵,庙号太宗,文人献媚,将“黄台吉”这个名字,汉译写作“皇太极”。福临于1644年改元顺治,迁都北京,称帝清世祖。
清朝封建政治体制是满族皇权与宗法体制。顺治之初,尽管国号称呼“大清”,先帝称呼“皇太极”,然而,康熙以前,因为人名译音,使用汉字很不固定,尚没有确立避讳制度。《实录》和《玉牒》等官书出现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字样,覆黄并不改字。从康熙开始,伴随皇权与宗法政治体制日渐巩固,避讳制度逐渐严密,使用汉字,须留意避讳;到雍正、乾隆年间,更行于极端,甚至大兴文字狱,社会恐怖气氛维系皇权的至高无上,“以讳杀戮多人”。康雍乾三代统治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八年,避讳制度严酷,给中国文化史造成劫难。古汉语复音词“太极”,既为清廷皇权所专用,汉人书写这类词汇,又何必廉价地冒犯避讳囹圄的政治风险?
2、清廷严禁汉人习武以致武技密传不出内家
在我国历史上,元、清两朝为外族而入主中原,对汉民族实行残酷统治,严禁汉人执藏兵器与服习武艺。例如,据《续文献通考》载: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三年(1286)二月敕中外,凡汉民持铁尺、手挝及杖之有刃者,悉输于官。”又载:“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正月,禁汉人执兵器与服习武艺。时势严峻若此,佩剑携琴的张三丰,岂能不行迹秘幻?而手执刀尺的武功形象,又岂能载入清廷御敕纂修的《明史》之中?相形之下,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说内家拳法起于张三丰,并且历述传递源流,这就更加显得难能可贵了。
奠定于《易筋经》与《洗髓经》的少林拳术以龙虎蛇豹鹤五拳与十八罗汉手为真传,少林武僧尤以棍术驰名。然而,少林拳法历经缁衣者流传袭逐渐泛泛而淡化。《少林拳术秘诀》说:“自汉唐以来,读书高尚之士,多好击剑术,而徒手技击之法,研究者实少。”
可是,元朝为蒙古族入主中原,统治者严厉限制汉人执藏兵器与服习武艺,在这种高压的历史政治背景下,汉民族之精英必然寻求徒手搏击技术的演绎与升华。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开创内家拳法,从而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清朝雍正颁布禁教令,其严禁汉人习武更较元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王先谦《东华录·雍正五年冬十一月上谕》:“着各省督抚,转饬地方官,将拳棒一事,严与禁止,如有仍前自号教师及投师习者,即行拿究。”
如上所述,清初政治气候如此,汉人传练武技,岂能越出内家?更何况,有清一代,汉人反清情绪未有间断,内家拳,家里传,拳技如此,拳谱犹为珍秘。太极拳隐显传世,乃时势使然。
三、张三丰太极拳避讳传世的历史情节
1、就中国传统武术而言,汉魏六朝无极功经王重阳而留传;盛唐许宣平太极功经邱处机而传承。张三丰发扬王重阳无极大道,居武当山三十年,整合丘处机、贾得升传承的太极功理法,集成十三式和演绎七十二式乃文乃武行功长拳,传授邱元靖、孙碧云,以及卢秋云、周真得、刘古泉、杨善登太和四仙,开启太极武道。十三式和七十二式长拳在道教内部密传之外,明朝武将王通之子,陕西霸桥官厅村王宗得传,以致其于成化年间转回浙东老家而东渐温衢
2、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节录如下: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王征南墓志铭》撰于公元1669年,时当清圣祖康熙八年。墓志铭不言清帝,惟以干支纪年。因为避清太宗皇太极名讳,于是以内家指称太极;借宋之张三峰,代称明之张三丰;以宋徽宗召之,暗喻明太祖召之。既以宋人姓名借代,那末行文也就需要循例地避宋神宗元丰皇帝名讳,于是,张三丰,写作张三峰。借助于人物名号的汉字避讳功能,这篇中国武术史名著得以保存于《南雷文定》之中。
3、在《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许宣平拳名三世七,当时并不称名太极功,是避唐睿宗太极年号之讳。武当山,写作“五当山”,是避明太祖洪武年号之讳。张三丰,写作张三峰,是避宋神宗元丰年号之讳。嘉靖年间,张松溪、张翠山得传十三式,后与宋远桥、俞莲舟、俞清惠、莫谷声、殷利亨结拜为武当七子,统一于张三丰门下,太极拳名称划一而内家传承。
4、雍正十三年修撰《宁波府志》,其中《张松溪传》称“元帝”,不写作“玄帝”,是避“玄烨”之讳。
5、《明史》修撰历涉顺、康、雍、乾四朝始定稿刊行。虽然“丰”字不作避讳字,但是“太极”二字涉及国讳,何况严禁汉人传习武技,所以《方技列传入》张三丰本传不载太极拳术。
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载:“三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最著。”
王宗为陕西西安府霸桥官厅村人,祖籍浙江余姚。官厅村自唐代贞观始更名为夏侯村。据《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之十二,和《明史·列传》第三十三《王真传》与第四十二《王通传》,以及金幼孜《春雨堂诗序》等文献记载,王宗的祖父王真,“成宁灞桥人,少负智勇,隶兵籍,洪武中以功授燕山右护卫百户,太宗文皇帝追封其为金乡侯”。王宗的父亲王通,“字彦亨,嗣父官为都指挥使,将父兵,转战有功,累进都督佥事,复以父死事故,封武义伯,禄千石,予世券。后数年,以山陵故,进封成山侯。”《明史·列传第四十二》载:“天顺元年诏通子琮嗣成山伯。琮子镛,成化时赐原券,传爵至明亡。”
很显然,天顺元年(1457),王宗年届成人加冠,其出生,当在正统二年(1437)。成化年间,王宗祭文设厅,改村名为官厅村。王宗后来回到浙江余姚老家。黄宗羲也是余姚人,他虽然晚于王通、王宗,但是与王征南同时代,且年长10岁,对王宗家族的变迁与显要人物的事迹,是清楚了解的。因此,他对王宗的拳技以“最著”二字给予了肯定。若从明代正统年间的王宗受艺之时,逆推“百年以前”,则张三丰以绝技名于世,恰在元末至正年间。《明史》把王宗写作王踪,是避讳改字。
清代乾隆年间,《四库全书》完成,其间多避讳改篡,已丧失文献原貌。鲁迅先生《病后杂谈之余》愤慨地说:“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对于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鲁迅先生精辟评说,对清人篡修《明史》同样适合。
6、康熙年间,圆通道人汪锡龄(1664~1724)。得张三丰祖师《丹经秘诀》一章及《捷要篇》二卷,“照法修炼,始识玄功”。雍正元年(1723),汪锡龄整理编辑《三丰祖师全集》,因为碍于禁教令和避讳不全,将付梓而未果。《张三丰全集·大道论》说:“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清初山右王宗岳遗著《太极拳论》,或称之《太极拳经》,其首句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显然,全句语本张三丰先师《大道论》开宗明义演讲的直接领悟与发挥。
碍于皇权避讳与政教禁令,汪锡龄裒辑的《张三丰全集》和王宗岳传注的《太极拳谱》,只能以手抄本在道教内部以及拳技内家密传。道光甲辰,长乙山人李西月(1806~1856)编定《张三丰先生全集》,在李迦秀叙,元微莫测,当是“玄微莫测”;在《拳技派》,仅称内家,不提太极,又将“拳”字省笔改写,以“奉”代替,遗留着避讳的痕迹。
清朝嘉庆(1796~1820)年间,《道藏辑要》编纂,初刻版仅刊印一次即遭焚毁,故是书留存很少。成都二仙庵主持阎永和于光绪十八年(1892)倡议重刊,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问世。该丛书按照二十八星宿顺序编排,共辑录道书二百八十七种,其中新增道书一百一十四种。《张三丰先生全集》虽然收入《重刊道藏辑要》续毕集,但对李西月所辑原书有所删改,甚至将原本正确的字句改错;原书“拳技派”、“时地补”、“遗迹补”,竟舍去不录。这些都是避讳限制的结果。
7、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朝咸丰皇帝疲于奔命而驾崩。尔后皇室衰落,两宫同治,避讳随之宽懈。使用汉字,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然回归;“太极”一词,不再因为避讳“皇太极”,从而得以新生。恰逢其时,杨鳐禅赴京,应聘王府与旗营传授张三丰先师十三式拳剑及枪艺,开启京师张三丰太极拳学派,与人较技,校场周边铺张栏网,露禅师不时把对手抛起而射落网上。光绪皇帝的老师、大学士翁同稣(1830~m04)语王公大臣曰:“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猱,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混元一体也。”随即题写联句相赠,联句曰:“手捧太极震环宇,胸怀绝技压群英。”
从此,太极拳称名始为社会人群所认定,太极拳术由内家而传播济世,展现知觉运动、体育修身和武事武用的社会价值,更为增强民族体质,焕发社会普惠效益。因为光绪年间避讳余波并未完全平息,称颂太极拳始于张三丰,在当时仍然不是公开的事情,书写张三丰的“丰”字,需要注意避“咸丰”年号之讳。同治六年,李亦畲撰《太极拳小序》首句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但在光绪六年与光绪七年,手订抄传胞弟李启轩与邻居郝和留存本,则改作“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依例是避清文宗咸丰之讳所驱使。
8、明末,千载寺太极宫博公武道长传授无极功、十三式拳剑枪艺,博爱李春茂、武陟董秉乾得传。李春茂家传子弟李伦、李仲、李俊、李岩,董秉乾传王堡、王仲锦。清初王宗岳编辑《太极拳谱》,家传独生女及郑州孙某,又于乾隆初年收河南蒋发为徒,授以密传,传温县陈长兴。道光初年,陈长兴传杨露禅。此际,拳技名称,传呼为十三式软手,又呼为软十三,或称作粘绵拳。
9、汪锡龄于雍正元年整理张三丰祖师丹经秘诀与捷要并诗文诸篇,以及显迹三十余条,衷辑成书,将付梓而未果。所幸,刘元焯得汪书而补记辑成《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刊版传世。其中的一些内容,为道光甲辰年(1844)李西月编辑《张三丰先生全集》所收载。李西月《叙》说:“汪公梦九观察剑南,……以先生文章出处,辑为成书,盖欲与却病延年者大其观也。卓庵刘君得汪书而补纪之,刊版传世。后之颂其诗,读其书者,应知仙道之不虚也夫。”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现行最佳传本,为墨井书屋藏版,民国24年(1935)上海中西书局出版发行。太极武道秘籍公开,既丰富国术宝库,又启发学术研究。
10、杨露禅传家之太极拳秘谱《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简称《太极法说》,递经杨班侯、杨健侯至杨少侯、杨澄甫而嫡系传承。现行刊本为两家著作所完整批露:一见于《杨澄甫式太极拳·杨澄甫家传的古典手抄太极拳老拳谱影印》,即杨氏家藏本。此谱为杨露禅曾孙、杨澄甫次子杨振基“趁出书之机”于1992年6月20日公布。一见于《太极拳讲义·附录·太极法说》,即吴爱仁堂珍藏本。此谱为吴鉴泉次子吴公藻著作之,香港再版易名《吴家太极拳》一书中所公布。杨氏家藏本和吴爱仁堂珍藏本,同为精良之手抄珍本。《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无疑是三丰先生嫡传门徒,诸如邱元靖及“太和四仙”等汇集整理而成,并且在武当派弟子中世代秘传。其中,《张三丰承留》、《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是三篇重要的学派传承文献,应当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肯定。
刘元焯得汪锡龄传《丹经秘诀》诸篇而补纪之,名《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刊版传世,虽然收载墨井道人吴厉(1632~1718)于康熙年间刻绘的太极拳七十二路式图,但在嘉庆、道光、咸丰乃至光绪年间,亦仅为道门秘传,不载于《道藏辑要》和《重刊道藏辑要》,不为世俗所知。
杨露禅传家之秘谱《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其中的《对待用功法守中土》说:“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杨氏三代临摹张三丰太极拳七十二路图势,杨澄甫留传功架拳照,以及门第陈微明笔其《太极拳术》,于1925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所公开。
二十世纪末,陕西铜川市发现的《太极秘术》簿册刘恒山咸丰十一年(1861)手抄件,经其后人刘凤梧于民国六年(1916)仲春月誊抄,已见诸《精武》杂志刊载。有蒋发《太极拳功》复印件,文句多与《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中的《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和《太极行功说》文句同,显示其语录与文摘性质。
《太极秘术》所述太极拳师承源流:“师傅→蒋发→邢喜槐→张楚臣→王柏青。”
《太极秘术》不言张三丰,是避清文宗咸丰名讳;不言师氏姓名,而只言“师傅”,乃是避清世宗胤真名讳。
《太极秘术》的避讳现象。有着明显的晚清特征。刘恒山得到该簿册从而手抄的时间,上距清太宗皇太极已逾七代,所以“太极”二字,不再避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