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加入收藏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武谚阐秘
隐藏右侧

乐安武傩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位于江西东部的乐安,四面环山,地处雩云余脉,境内地形复杂。乐安武傩流传三大流派。主要分部在增田乡的东湖村、鳌溪镇的罗山村以及牛田镇的流坑村。

    一、武汉湖“滚傩神”

    东湖村位于乐安西南,流传着一套鸡嘴猪嘴舞,当地人称之为“滚傩神”,是傩舞的一种形式。当地人相传在宋代就有这种古老的民间技艺,表演时戴上貌似鸡形、猪形的木质面具,舞姿古朴粗犷、伴奏乐器为锣鼓,节奏明快、强弱分明、热烈奔放、宜染力强。这种“鸡嘴舞”与“猪嘴舞”被中国舞蹈研究会称为舞蹈的活化石。同时引起海内专家学者的关注,也吸引了众多游人的观赏。
    东湖村的“滚傩神”舞是一种面具造型和表演形式独特的傩舞,面具造型的独特之处就是“鸡神”与“猪神”的扮相造型,把面具分为上额、下嘴、双身三个片断,眼间有个“渐耳”字道符,脸部少许外露,头裹红头巾,身穿大红衣裙,腰系白带,围着半截黑围兜。表演形式的独特之处是:外出演傩只跳“鸡嘴神”和“猪嘴神”舞,只有出现瘟疫时才将所有的面具搬出演跳。

    二、罗山“打戏头鼓”

    罗山属鳌溪镇管辖,地处县城二十公里以外,这里盛行春季时傩,即通常所说的国人傩或乡人傩。每年农历四月十五至五月初五,鳌溪镇各村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在本地流传至今的傩舞俗称“打戏头鼓”。罗山村的“打戏头鼓”有八对傩神面具,共十七个傩神角色,其中钟馗奉在表演场地的正中央,作为众神之首,不参与出场表演。傩面具按出场顺序为:秦叔宝与尉迟恭,关羽与蔡阳,金吒与木吒,赵公明与马元帅,龙王与哪吒,千里眼与顺风耳,玄母娘与判官,雷震子与元皇。伴奏乐器主要是锣与鼓等打击乐器,曲调快捷、紧张、热烈,以突出两军对阵时的激烈紧张气氛。配合傩面角色的表演,动作奔放,勇猛刚劲,既有对阵拼杀的武仪战术气势,又有舞台表演姿势造型的独特美工效果,是一种典型的武傩戏。打戏头鼓节目按演出顺序依次为《打瓜斧》《打关刀》《矛吒钻》《打鞭》《杀戟》《打闹帚》,由上述八对傩面角色分别对阵表演,展示古代朴实神秘的传神故事情节。表演风格粗犷刚劲,显示出较浓厚的武术功底和艺术表演色彩,气氛热烈紧张,每表演完一个节目,傩班便即兴插上一二段传统的武术套路,以演示武功,同时活跃气氛,目的在于鼓励村民习武强身,保护村族的安全。八对公傩面角色表演完毕,由扮演判官、雷神及打锣鼓者作逐疫驱鬼的动作,其动作怪异神秘,似在搜傩靖妖,每年端午节前夕,从五月初一开始,罗山村附近各家族傩舞队还要敲锣打鼓,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在各家门前表演—番,名为“窜跃”,一直持续到初五,初五这天午时,各傩舞队必须到县城大街上进行会演,俗称“打长街”,所有的傩班都会把最拿手、最精彩的招数拿出来亮相,以示家族武功实力。
    罗山村的“打戏头鼓”,充分显示了乐安傩粗犷刚劲的武文化特色,其以钟馗为首座神灵祭祀供奉,历史渊源久远。整套节目以古代军队将士实战为内容,结合神话传说中的天神角色进行表演,最后以判官等进行驱疫结尾。

    三、流坑傩“玩喜”

    流坑傩又称“玩喜”,为乐安武傩三大流派之一,文武兼备,风格热闹诙谐,集祭祀、教育、娱乐、健身等诸多方面为一体。据村志所载分析,流坑傩舞的传人当时只存武傩,后经九百多年的演变与发展,现今的傩舞融文舞、武舞、戏剧于一体,并逐步趋向艺术化、
    流坑傩戏现存三十二个傩面具,按其性质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祖先崇拜类,有书生董永、七仙女、太子董仲舒;二是英雄崇拜类,有关羽、张飞、赵子龙、刘备等;三是擒鬼能手类;四是道、佛教诸神,有道教的大小和尚、唐僧、孙悟空等。流坑傩戏从传人到现在仍然保留北宋以来“新年社”的内容主题,节目内容大致分两大类:一是祭祀类,此节目大多由民间风俗演绎而来,有《六将表演》《钟馗捉鬼》《财神进宝》《魁星点斗》《书生董永与七仙女》等。二是演示武功类,有《闯辕门》《古城会》《走报之喜》《唐僧取经》《抢罗汉》和操练兵法的《滚团牌》等十五种。道具除面具外,天天鼓乐齐鸣、走街串户、观者芸芸、热闹非凡,而表演武功的傩舞更是热闹活跃,要求走场、对打到位,一招一式都要尽情地表现剧情内容。舞傩时,表演者身段灵巧,跳跃、翻滚等变化自如,同时配合各种身法、脚法及步法,其动作粗犷而又洒脱,运动量也较大。傩戏中许多节目注重热闹诙谐,动作活泼滑稽,具有深厚的喜庆迎春气息,同时也反映出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和祈求。
    流传近千年的乐安武傩为何具有如此多的武功剧目及武术成分呢?其一,古时候的傩舞本身就是武舞。据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曰:“舞为武的转注字,字巫的后起字,盖巫从大,象执旄尾而舞……为武巫之转注字,可证也。”汉语大辞典中解释为:武通“舞”。《吕氏春秋·大乐》:“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礼记·乐记》:“夫武之鞴戒之已久,何也?”郑玄注:“武,谓周舞也。”以上的注释,虽不能完全证明武术与舞蹈实际上是同根同生,同出一辙,却存在事实上的共性。“傩舞本是武舞。其以北方军旅之鼓角为乐器,正如同兵临战,可壮声威。”从发生学和原生质的角度看,傩的原生态是一种手舞足蹈的原始舞蹈形态,现存乐安开摊表演时粗犷朴素而神奇的手与脚配合就足以证明。再者,作为原始舞蹈形式之一的傩舞在以动作表述思想意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激奋人心、倾泻情感、达至锻炼身体(无病无灾)及忘我境地的功能,与中华武术的精髓是一致的。
    其二,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娱怀取乐意识有着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傩祭祀活动仪式也从宫廷扩大到民间,并形成了全国上下一起举行的重要仪式“大傩”,每年春冬季节都要举行,其目的是驱鬼逐疫,祈求来年的平安。这种形式从远古一直延续至现代。然而,驱鬼疫的本来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了,傩舞也成为人们娱乐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特别是“在独立的舞蹈艺术衰弱的明清时代,傩舞逐渐发展为傩戏,成了戴着面具表演的戏曲形式。”而对崇尚传统武术、处在偏僻山区的乐安来说,自然而然需将武术内容融合于傩祭活动中,传统武术便成了戴着面具的武术表演。这种结合非常自然,而又完全符合民众的娱怀取乐意识。
    其三,受明代诸军傩祭风格的影响。罗山村的“打戏头鼓”十分突出两军对阵时的激烈紧张气氛,据日本九州大学学者考察得出的结论,此武傩十分吻合日本民间钏馗信仰,整套节目以古代军队将士实战为内容,正是明代诸军傩祭的风格特点;明代诸军傩是一种集祭祀、演兵、娱乐为一体的傩仪式。现存流坑傩,讲究武功,特别是成部教演兵法阵式,更是诸军傩演练兵士的作风。如《走报之喜》这个节目,讲的就是军队的专职探马拦旗的角色形式,“走报”角色,琬时虽异化了渚军傩中走报的内容,但源于诸军傩却是历史的事实。经临川文化研究人员考证,现存乐安流坑的傩舞正是明代诸军傩的演变。
    其四,乐安地处偏僻山区,古时常有土匪出入,故该地乡民有崇尚传统武术’的习惯,以便防身护村。据流坑村房谱《胤明公房谱》载:“所由来者,吾族地居谷口,实为闽广山寇径途。扰攘之时,屡遭其害,我先世尝修武备,借戏舞以为训练,内以为靖其势,亦为以御其侮也。”“每年冬日,子弟操习拳棍团牌。新春月初,结台演戏,装扮古传,成部教演战砗兵法。”由此可见,流坑村历来重视武功的操练,借傩舞来训练村民的身体素质,以达到强身健体、修备武功的目的,从而对付外界袭扰。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暂无内容
  •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0@163.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09006692号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