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原名李振藩,1940年11月27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祖籍广东顺德均安上村。李小龙自幼好武,14岁拜在叶问师傅门下学习咏春拳,后兼习洪拳、白鹤拳、少林拳、潭腿等。但从他成年后定型的拳路来看,他精通掌握的传统武术当属咏春拳。李小龙17岁夺得香港校际拳击冠军,18岁移居美国后,结识了美籍日裔的空手道高手木村、韩裔“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菲律宾棍SE"依鲁桑杜等搏击高手,在相互的切磋中,李小龙受益颇多。1962年,李小龙在西雅图唐人街开办了第一家“振藩国术馆”,从此,李小龙便走上了武术推广之路。1967年,李小龙在融合咏春、空手道、跆拳道等拳法搏击优点的基础上,创立了“截拳道”,这就标志着李小龙武术搏击体系的形成。这种不重套路,不重形,强调“快、准、劲足”为特点的搏击术,结合李小龙的体格特点,把武术的搏击功能发挥到极致,曾分别击败了全美空手道冠军罗礼士、罗伯华尔等选手。
1971至1973年,李小龙主演或由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五部经典影片《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死亡游戏》等相继热播,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剧中那位身穿白色背心,黄肤黑发的无敌勇士,用自己能征善打的身手,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树立了华人勇于拼搏、自尊自强的新形象,让中国、让中国功夫在全世界人民心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
可以说,李小龙用武术搏击缔造的无畏强者形象征服了世界,在他生前死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其武术个性及搏击理念,仍然深深影响着众多的武才习练者。
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而辉煌的。他一生应该说有三大功劳:一是把中国武术与世界上其它搏击术相结合,创立了形式自由、风格明快、实战性强的截拳道,为中华武术增添了新绿。二是把武术与影视天然结合,开创了武侠影视新纪元,以至影吓到后来成龙、李连杰,又使武术借助影视平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使中国功夫在世界上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反响,为中国功夫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三,李小龙的出色表演和搏击实力,增强了华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华人,特别是青少年华人习武的热情和自立自强的奋发精神。几十年过去了,当代我们还有许多青少年狂热崇拜李小龙,将其作为英雄,作为楷模,作为武圣。应该说,李小龙是生活的强者,是民族的英雄,是中华武术的大功臣!
当时光跳转至新世纪的今天,我们用平和的心态,对李小龙先生由狂热的崇拜变为理性的敬仰,重新来审视这位英雄人物传奇的一生时,也同样发现李小龙先生的武术人生也存在着许多遗憾,在他辉煌的历史功勋的另一面,也客观存在着严重障碍中华武术发展的羁绊。
李小龙的遗憾在于他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上世纪40—70年代,是中华传统武术遭受摧残的时代,李小龙虽学了咏春拳、洪拳,但绝对尚未触摸到传统武术的脉根。因此他对传统武术的真正内涵认识不深;他生活在西洋文化盛行,商业气息浓烈的香港、美国,一切只能急功近利的运作。因此,跆拳道和空手道对他的影响,远远大于中华传统武术对他的影响。
当然也有许多例证表明李小龙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武术。比如,他十分喜爱老庄之道,也通晓老庄哲学,并且从他的一些诗文作品、武术论文中也可以看出他对道有着较深的理解。但是,他的朋友也曾这样评价他“李小龙信奉道家佛家,却进不了那样的境界,李小龙始终是个矛盾的人”。这样一句评语就为李小龙的武术行为定下了最好的注脚。李小龙喜欢哲学,也信仰道家佛家,但这些都未能使他向传统有效回归。
李小龙总结“截拳道”特点时,概括截拳道为“精简、直接、非传统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几个问题:一、说明李小龙对武术的认识仅囿于搏击范畴,考虑武术的功能上也全是怎样打,如何击的纯搏击层面;二、他要求打斗精简、直接,重感觉,重反应,而不重形式,并强调要脱离传统,反对一切套路训练。上述两点集中反映出李小龙对武术的肤浅理解和对传统武术之排斥。
中华武术的主体是传统武术,传统武术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品貌。它既有讲究天人合一阴阳和合的哲学观,又是讲究外炼筋骨皮、内炼精气神的整体运动;既讲究打的精妙技巧,又讲究养生的本体宗旨;既讲究武德修养,又讲究飘逸神韵。因为李小龙轻视传统武术,所以导致他对武术认识偏狭,其所创“截拳道”也就有着一些天然的局限。分析“截拳道”,其实质是一种以要求“出拳快、反应快、身形活、有力量”的技击理念,它没有特定的功法内容,也没有系统的训练手段。因为是技击理念,“截拳道”就只能在技击领域一显身手;因为要求“反应快、有力量”,就注定了“截拳道”只能是年轻人的“游戏”。因为没有功法内容,“截拳道”最终都是一种技击理念,而不可能成为技击体系。试想一种不成体系,且应用面很窄的“想法”,怎么可能在武术界长期生存呢?当今的武术散打选手不提“截拳道”,或许就是最好的例证。
正因为小龙先生轻视传统武术,使得他对于传统武术的养生功能不屑一顾,也不可能从传统武术中得到有益的养生保健知识,他一味的重视搏击,依靠各种器械训练,以达到肌肉发达、四肢强健的“健康状态”,以满足他的搏击需求,却不料,他的英年早逝终结了其“健康理念”。
李小龙先生的死因至今众说纷纭。据美国医院传出的消息说,是脑部水肿,其死亡属突发性质;而美国的保险公司出具的保险赔付证明却称其死于脑癌。先且不论小龙先生的死因何解,单就他在去世的前三月突然昏厥,被医院抢救一事,便足以说明当时的李小龙身心健康出了问题。在他死后的几次法庭调查时,几位给他诊治过的医生都作证怀疑其有精神问题。人体生老病死固然有内在的生理病理学原因,但一味寻求搏击的威猛而使身心遭受重度的摧残,这绝对是人体疾病的“催化剂”。李小龙排斥武术套路,自然不会接触“五禽戏”之类意念导引的养生健身功,李小龙拒绝传统武术,也自然不会听到“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的太极拳高论,更无法领略其他内外双修的传统武术。所以李小龙先生“脑水肿”去世也许是偶然的,但只重视武术搏击打斗的炼法炼死人却是必然的。换句话说,既或李小龙不是死于身体病因,也不是死于超负荷的炼打,按其“截拳道”轨迹走下去,结果同样是或因伤残早退江湖,或难享高寿天年。
李小龙不愿学习传统武术,也直接导致了他武德的败落。传统武术历来受儒道文化影响,“以武演道”是武术的基本性质之一,学习传统武术的普遍意义即在于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因为李小龙不言传统,只爱搏击,崇尚暴力,使他的性情变得浮躁,脾气也越发暴戾,成了远近闻名的“刺头”,他曾以一些小事就动刀威逼罗威(电影制作人),刀逼纂稿人,甚至在作客电视《金玉满堂》节目作功夫表演时,竟然一掌把主持人推倒。如果说这些是他坏脾气的使作,那么他的武德败落的事例更是引众武林人士所不齿。他在教授学员功夫时,就曾表示打斗要“无法胜有法”,可以采用下三癞的功法,包括用脚踢男性阴囊。无独有偶,在一次香港拳师功法表演时,李小龙竟然偷袭一位正在运气扎马步的拳师,用一记重拳将那位毫无防备,正专注作马步演示的拳师击倒,以证明对方下盘不稳,自己功法如何了得。此举自然又引得不少非议,甚至在几十年后,有人看到泰森在比赛中咬霍利菲尔德的耳朵时,竟认为这“咬”就是受李小龙截拳道思想的启发。
李小龙个人的遗憾和不幸,固然可以引起武林同仁的感叹和深思,而李小龙旋风盛刮30余年,为中华武术发展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又在客观上带来了严重负效应,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李小龙旋风让世界上热爱武术和对武术有兴趣的人,对中华武术概念的定位就是李小龙功夫,但他们崇拜和费心学练的李小龙功夫却不是真实的中华武术。李小龙光环也使我们许多爱武术的青少年,其身心和目光都聚焦在李小龙所塑造的角色形象上,对传统武术却毫无兴趣。因此我们说,李小龙旋风和光环,客观上制约了中华传统武术的普及推广,影响了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正确步伐。
今天剖析李小龙的是与非,并非想诋毁和否定李小龙,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充其量也只是请李小龙走下圣坛,并以此引发我们一些科学、理性的思考,以便我们群策群力,共同为振兴中华武术作些有益的探索。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