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朱道琼
公元2014年10月,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举办第三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规模空前。报名参赛的146个代表队,人员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25个省市区共有2100人。来自上海年届九旬的老人王继振,在主会场工人体育馆右侧开设擂台。擂台背景是一块大型展板,上写“九十岁老翁打擂启事”等说明文字,还有他身份证放大的复印件;下铺红地毯绘有“定步推手”的太极图。擂台就地而辟,主题简洁而明快。擂主王继振中等身材,看起来很瘦小。他身穿飘逸的太极服,扎条鲜艳的腰带,显得神采奕奕,洒脱而自然。擂台四周顿时挤满了人,见擂主相貌似五六十岁,看身份证确实年届九旬。他挑战的对象是六十岁以上的武林人士,旨在以武会友,访道寻真。面对武当演武大会上第一次个人公开摆擂台之举,是勇气?是挑战?是猎奇?是显摆?还是炒作?……人们议论纷纷。当与会的武林人士同王继振合影留念,就连人群中的普通百姓要求合影的,王继振也是有求必应,欣然应允。笔者渐渐看出些门道,在采访中了解到
“擂主”的初衷,愿将老人的拳拳之心公之于同好。
王继振1925年4月生于河北省任丘县,祖上精通中医、针灸和推拿。他在念私塾期间,随叔父学习少林武术,随祖母学习推拿。于1946年来到上海,在上海市奉贤路泰兴路口的一幢老房子的四楼定居。1957年后他身体多病,先是左髋骨骨裂,后来患全身性关节疼痛瘫痪在床,上下楼梯都要人背。1959年6月15日,王继振师从褚桂亭习武,学练金丹太极气功。两个月后,四肢有热感;六个月后,走路平稳有力,不用拐杖也能上楼了。之后,他跟随恩师学习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推手及三大门长短兵器。又从张长信先生学练大成拳内气功、华岳心意六合八法古拳;随梁启忠先生、郓银森先生学练六合八法拳。自此五十余年拳功不离身,不仅练出强健的体魄,而且练出高深的功夫。作为著名的民间武术家,他文武医道兼备,绚丽人生已经出彩,为什么还要去摆擂台呢?老人闪现出深情而坚毅的目光,道出了鲜为人知的夙愿和初衷。
他以弘扬中华武术为己任,默默地奉献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开展大规模武术“挖整”工作,在湖北省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丹江口市成立了“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并创办会刊《武当》。初创时期举步维艰,甚至连基本的办公条件都尚未具备。1980年获上海市传统套路武术表演赛武当对剑第一名,太极推手比赛成年组第三名,“三合刀”表演优秀奖的王继振,怀着对武当武术的深厚感情,自费来到丹江口市《武当》杂志社帮助工作。他收集并抄写武当武术资料,以各种方式扩大《武当》杂志的发行量,1985年-1987年,他周游各地,拜访了国内民间名师近百人,整理编写了珍贵资料30余篇,为《武当》杂志的初创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三十多年过去了,笔者说当时多亏有许多像您一样的武当前辈的支持,《武当》才有今天。王老说:“自己家的事儿,应该的”。一句话勾起了往日的记忆:《武当》初创时,有许多深藏民间的武当拳法传人、名家都主动与《武当》杂志联系,把她当成“自家的刊物”,积极参与,出力献策。有的献资料、有的办培训、有的跑发行、有的做宣传……。比如金子弢、沙国政、何福生、杨亚山、吕紫剑、关亨九、朱诚德、黄万祥、吴志泉、王继振、尚济、刘会峙、赵应文、杨永等等,他们都是当代著名的武术家或武术理论家。正是在他们的鼓励支持下,《武当》才度过了那段最艰辛的岁月。不仅是王继振,他们对武当拳法怀有深厚的情感,这情感渗透在骨子里。甘心情愿为弘扬这份民族文化瑰宝贡献力量,一切名利私欲在这份情感面前都显得苍白黯然。
他认为,时至今日应该有一部真实而正确的武当武术史。武术无史是历史的偏见,中华武术有益于人类健康,以往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认识,也没有取得其应有的社会地位。国家开展武术“挖整”工作后,《武当》作为唯一的武术流派期刊,三十余年挖掘整理出众多武当拳法的套路功法,其师承脉络日渐清晰,武林轶事不断涌现,积累了可观的文史资料,为武当武术史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武当》也有些不同意见的讨论,甚至争论。如果大家都抱定一个心愿:留给后人一部真实而正确的武当武术史,这是慰藉先贤,善待来者的事业。因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任何主观臆断、猜测、推理、演绎都有可能歪曲历史,贻误后世。只能在广征博采基础上逐步形成,若有扰乱视听者也能不辩自明,相互指责谩骂更无济于事。在这共同心愿里,一己之私、以偏概全、门派之争都是应该唾弃的。谈到这里,笔者回忆起拜访关亨九老先生的情景。他是武当神剑门第17代传人,家中世代相传有《武当拳宗》,被称为中国武术的“海底”,从不外传。“文革”时“遗失无存”。在《体育文史》编辑部杨亚山、古柏同志多次动员下,87岁的关老回忆一点记录一点,他撰写的《武当修真秘笈》 1988年以《武当》增刊出版发行。他把《武当》杂志社的人称为“老家来人了”,可见老人对武当武术感情至深。他说“虽已写出,已非武当古本真面目矣,希望读者教正是本”。又说“贡献给国家,交给群众,借以发扬武术,以利后学”。关老求实而高尚的品德感人至深,笔者久久未能忘怀。武术前辈们创造了历史,留下的文史资料又太少,尤为珍贵。当今健在的老武术家能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记录留下来,就显得更为重要。谈到这里,我突然问王老:“您同y先生究竟是怎么回事?”“说的太不像话了,我才公开回驳他”。接着,王老讲述了y先生找上门来比武的一段往事,为此笔者也上网浏览了一番。原本是回忆武林前辈的轶事,进而牵连到“正宗”之争,又发展到指责攻击,再后来是对决以争高下,最后是某某败北……。把一个原本涉及武术史的有益活动,扯向个人“名”“利”的邪道;将一个严肃的史学问题弄成不良的旧习气,不能不令人痛心。1988年,著名武术家沙国政在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开办培训班,有一名年轻后生说要与沙老比武,作为组织者我们很紧张,告知84岁高龄的沙老“怎么办”?沙老很坦然地说:“比就比吧,这是没办法的事”。结果那后生再也没有露面了。岂知武当择徒有五不传戒律,其中有“心险好斗者不传”。不轻露绝不意味着没真功,“犯者应手即仆”自古有之。谈到这里,王老感慨地说:前辈们深知武当拳法的好处,传至我们这里又有亲身体验,受益匪浅,应该流传后世。这就是我打一开始就热衷于《武当》的原因,至今初衷未改。至于设擂,并非沽名钓誉,一是出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二是想挑战自己,向民间高手学习武艺。
后来,王老又谈及推广杨氏太极“定步推手”的相关问题。一是“定步推手”称谓是杨澄甫宗师所定;二是褚桂亭恩师创新“定步推手”规则和方法;三是他提出的“定步推手”评级不评段的建议。杨氏太极拳有五种推手法:左、右定步步法;合步与顺步步法;双人活步推手法;大捋推手法和双人粘手行步推手法。1929年杨澄甫南下杭州、上海开始传授太极拳的定步推手,着重体现在技击方面的应用。早在1958年,褚桂亭受顾留馨(上海市武协主席)之邀,在上海开办义务培训班,定步推手应用至今。他不迷信著述、不墨守成规,根据切身体验、实践感受来传授真谛。对北京市体委双人太极拳推手规定提出改进意见,他创新了定步推手规则和合理明确的计分方法。通过多次的比赛运用,受到太极拳界的普遍重视。他早年还有一个心愿:将太极拳活步推手像交谊舞那样推广普及,将杨氏太极拳的定步推手列为奥委会比赛项目。王老说:我有一个不成熟地想法,在评定职称上,杨氏太极拳“定步推手”,实行评“级”不评“段”标准。杨澄甫、褚桂亭、王继振对杨氏太极拳“定步推手”的普及推广,不仅有热情而且有行动,应该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已初现技术体系稳定,比赛规则具体。评分标准简明科学的雏形,相信她很有希望实现中华武术“太极推手”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责任编辑刘伟)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