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加入收藏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武谚阐秘
隐藏右侧

略谈跤坛世家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中国跤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跤坛英雄,也造就了一个个跤坛世家,这些世家中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为推动中国跤术的发展和延续默默地奉献着。下面介绍当代跤坛的几大世家。


    一、沈氏家族

    俗话说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但真正的天桥把式是既说又练的。说到天桥的把式,就不能不说起天桥摔跤(当时北平人称为掼跤)的创始人沈三。沈三,名玉升,排行三,祖居牛街。因其行侠仗义、好交朋友,故在排行前加以“友”字,习惯上称沈友三,其父沈芳,身高力大、跤术精湛,后到清廷善扑营效力,被封为二等扑户(注:扑户,清廷摔跤手的称呼),清廷灭亡后善扑营解散,沈芳重回牛街以宰杀牛、羊、骆驼为生,闲暇教年轻人摔跤。沈三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少亡;二子沈玉亮,也是牛街上的摔跤好手,后来到呼和浩特谋生,传弟子白儒珍(俗称白老八)。

    沈友三为中国跤术在民间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以前习武之人靠打把式卖艺谋生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将说辞加入幽默、诙谐、逗乐的成分,使摔跤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一项运动。沈三在北京天桥开创了第一个卖艺的跤场,摔跤动作注重表演的美感,使人得到视觉的享受,把中国跤术升华到“武相声”的艺术境界,使中国跤术从单纯的竞技发展了另一个艺术分支。跤坛名家如宋振甫、徐俊卿、佟顺禄、赵云亭、熊德山、孙荣等都在沈三的跤场卖过艺,为他们推动中国跤术在民间各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941年,沈三随河南的弟子到开封发展,门徒众多,1943年去世。为纪念沈三为中国跤术作出的贡献,现在开封的清真寺里专门为沈三塑像。沈三不仅表演能力出众,实战功夫也相当高,在1933年10月20~30日举行的第二届国术国考中,他和山东的张登奎、保定的常东升并列甲等组摔跤冠军。1934年10月,他在北平力挫白俄大力士麦加罗夫,名声大振。

    沈三的三子沈少三,也是中国跤坛的名将,1953年夺得轻量级摔跤全国亚军,并和宋保生一起为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受到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元帅的亲切接见。沈少三的儿子沈志刚,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体育大学,后到国家体育总局工作,负责过摔跤工作,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担任国际跤裁判,被评为金哨奖。连续四代人为中国摔跤事业付出的沈氏家族不愧是当代中国跤坛第一世家。


    二、常氏家族

    保定常氏家族的第一代是常兰亭。常兰亭早年跟随保定快跤奠基人平敬一学习摔跤,和张凤岩、王福田、马庆云、马良等号称平敬一的八大弟子。受当时的条件限制,常兰亭、张凤岩等人没有参加过全国比赛,但从平敬一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常兰亭来看,他应该是八大弟子中的佼佼者。常兰亭生子四人:东如、东升、东坡、东起,皆为跤坛豪杰,均为摔家名家张凤岩的弟子,其中的代表人物非老二常东升莫属。因其摔跤动作干净利落、潇洒自如,就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因此有“跤王花蝴蝶”的美称。

    1932年,常东升22岁时和保定摔跤名将阎善益、马文奎一起,由马良保送到旧时南京中央国术馆,跟随国术馆一级教授杨法武学习进修摔跤,毕业后留校任教(注:杨法武是张凤岩早年在济南的弟子,曾在1930年跟随国术馆长张之江访问日本,在日本天皇面前,连续摔倒担任天皇保镖的四个柔道高手,为当时中国跤界第一勇士)。常东升是保定摔跤的代表性人物,深受张凤岩的喜爱,得其真传,张把自己的女儿张少芝嫁给他为妻。

    1933年第二届国考后,老三常东坡、老四常东起也被选送到旧时中央国术馆学习。在1948年上海举行的中华民国第七届全运会的摔跤比赛中,兄弟两个同时获得冠军,其中常东升代表南京获得中乙级冠军,常东起代表陆军获得中丙级冠军,亲哥俩共同在一次重大比赛中获得冠军,在中国跤坛尚属首例。

    1949年,常东升随国民党去了台湾,从1953年开始,先后在台北警官学校、政治大学等教授传播中国跤术,著有《摔角术》一书。1975年退休后致力于中国跤术在世界的推广,1983年偕同自己的学生林起凯等人赴美,向海外推广中国跤术,并在美国成立世界摔跤总会。在常东升的带领下,他的学生翁启修、林起凯、张光明等都致力于中国跤在海外的推广。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等地都有他们传播的中国跤术运动开展,称常东升是把中国跤术在海外发扬光大的第一人,不算为过。

    常东升的孙子常达为,近年来也活跃在中国跤术的国际舞台,和内蒙古跤坛名将马尔宁交情深厚,特请马尔宁到意大利为自己的洋弟子安东尼传授中国跤术。并经常带弟子回中国大陆参加国家体育总局举行的比赛,加强两岸跤界交流学习,为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向世界的推广尽着自己的力量。


    三、宋氏家族

    宋氏家族为中国跤术在南方的传播和推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代表人物宋振甫家住北京东城,父亲早亡,早年在私人运输机构“老官车”赶马车,往返于张家口和库伦(现在的乌兰巴托)之间,18岁后回北京在一银号做卫警,跟警长满族人希明阿学习跤术。先是跟熊德山、单士俊等人结伙卖艺,后来到天桥沈三跤场卖艺。1941年沈三去了开封,沈三跤场解散后,一部分人到了宝三跤场,宋振甫则开始了全国漂泊卖艺生涯,先后到过天津、济南、徐州、南京,最后在上海定居。辗转各地的卖艺生涯,为中国跤术在民间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前,在英商电车公司摔跤队做教练;解放后在上海队做教练,为新中国的摔跤事业作出了贡献。先后为上海队培养出了宋保生、刘大海等全国摔跤冠军,上海队的周松霖、周峰根兄弟,徐隆昌等都是宋振甫培养的在全国比赛中夺得过前三名的摔跤名将。解放前在1948年举行的中华民国第七届全运会上夺得中乙级第三名,解放后1953年夺得第二名、1958年获得第三名的山东跤坛名将谭树森也是宋振甫早年的弟子。宋振甫的大儿子宋保生是中国跤坛不可多得的人才,195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1953年和1956年两次夺得全国摔跤比赛的次轻量级冠军。1953年在人民大会堂和沈少三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摔跤,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56年,宋保生与王德英、其木德、孟广彬、马清宗、义达木、杨子明、苏达那木、僧格、张魁元被评为新中国第一批摔跤运动健将。1960年在新中国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摔跤教练员培训班上担任主讲,后来成为中国跤坛泰斗级人物的王德英先生担任副讲。宋保生退役后,担任上海体操队教练,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体操世界冠军。“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在1968年的一次批斗会后惨遭不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宋振甫在儿子意外去世后深受打击,于1970年郁郁而终。三儿子宋保林也是中国跤坛的一员虎将,1958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摔跤比赛中,夺得第三名。现在虽然年事已高,仍念念不忘中国跤术的推广。


    四、崔氏家族

    中国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的限制形成了不同的技术流派,说起发源于山西忻州的抱腿派摔跤就不能不提起崔氏家族。崔氏家族的第一代叫崔银忙,是忻州地区著名的挠羊汉,在当地每年举行的挠羊赛中夺得过数十只大肥羊(注:挠羊赛是当地的摔跤叫法,因连胜六人者,得一只大肥羊奖励,故称挠羊赛)。

    第二代中二儿子崔福海是崔氏家族的代表人物,1958年开始参加全国比赛,一鸣惊人夺得次中量级亚军。从这次比赛开始,在崔福海和张毛清的带领下,开创了山西的抱腿派摔跤与内蒙、河北一起在中国跤坛三足鼎立的局面。崔福海在1959年于北京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运会和1960年于太原举行的全国摔跤锦标赛上连夺两次次中量级冠军。他还是中国跤坛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的重量级人物,曾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在《柔道与摔跤》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摔跤专著《抱腿四十一法》。

    崔福海的三弟崔明海也是跤坛勇将,1974年5月,在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全国摔跤比赛上夺得轻量级第一名,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国跤被迫停止比赛近十年,在首次恢复的比赛中夺冠具有非凡的意义。

    崔家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崔福海的侄子崔树和,1978年第一次参加比赛就在呼和浩特夺得了52公斤级冠军,此后又在1979年保定举行的第四届全运会摔跤52公斤级比赛中夺得冠军,1980年在家乡忻州父老面前也没有让52公斤级的金牌旁落,此后一直主宰着52公斤级的冠军命运,分别在1983年哈尔滨、1984年保定、1985年朝阳举行的全国摔跤比赛上夺得冠军、忻州市人民政府为表彰崔氏家族为摔跤事业作出的贡献,命名崔家为摔跤世家,并颁发摔跤世家额匾。


    五、特木尔家族

    成吉思汗的子孙们今天仍旧保持着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能征善战的优良传统,骑马、摔跤、射箭是草原人民酷爱的体育运动,蒙古族同胞为中国跤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特木尔和他的儿子图和就是他们的代表。

    特木尔生于1923年,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人,1943年特木尔在扎兰屯国民高等学校读书,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奴化教育,特别邀请日本的相扑手来内蒙古举行大相扑擂台赛,以展示他们的国技和日本人种的优秀,当时怕遭日本人报复无人敢应战,这时特木尔挺身而出,面对胖大的相扑手,瘦小的特木尔初生牛犊不怕虎,一鼓作气把日本相扑手摔倒在地,气得日本人到处抓他,多亏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掩护下他藏到野外才没有被抓住。

    在哲里木盟举行的那达慕大会上,1944年、1964年、1967年获得蒙古式摔跤第一名(注:蒙古式摔跤现在称搏克,与中国跤的比赛规则略有不同,主要区别在一跤定胜负,不准抱腿)。1953年任蒙古摔跤队教练兼队员,带队参加在天津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1957年在呼和浩特举行的全国职工摔跤次轻量级的比赛中,输给当时的跤坛名将北京的王德英获得第二名。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图和也酷爱摔跤。

    文革期间,特木尔因早年跟随乌兰夫参加革命加入内蒙古人民党被关进牛棚。因儿子图和性格倔强,特木尔怕他在外惹事不同意儿子练摔跤了,可图和却偷偷练起了摔跤。母亲发现图和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还以为被造反派打的,偷偷落泪,练了三年后母亲还不知道,后来到农村插队也没有停止练习。1978年知青回城后,图和以其扎实的基本功,被当时的内蒙队教练章守律、吴振海招入队中,在当年五月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全国摔跤比赛中一举夺得68公斤级冠军,1979年、1980年两次夺得亚军,1981年、1982年又存秦皇岛和呼和浩特举行的全国摔跤比赛中夺得68公斤级冠军。

    当然,诺大的中国跤坛还有好多世家,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责任编辑王涛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暂无内容
  •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0@163.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09006692号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