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加入收藏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武谚阐秘
武风武术网>名家频道>名家相关 >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节选)——纪念刘晚苍老师诞辰110周年
隐藏右侧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节选)——纪念刘晚苍老师诞辰110周年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编者:刘晚苍先生(1906-1990),原名刘培松,著名武术家,吴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祖籍山东省蓬莱市大辛店镇东许家沟村。后随家人赴北京谋生,在东匹七条复兴粮店学徒。拜刘光斗(时武坛名家王茂斋、唐兴福、张玉莲的高徒)为师,学习谭腿、长拳、器械等,继而又学了吴氏太极拳、宋式八卦掌等。1929年代师授拳,1930年参加中央公园武术汇演。1932年随师去西安,在陕西国术馆教拳。曾获陕西国术比赛大枪第一名,被誉为“大枪刘”。1933年回京。1940年从师叔王子英习太极推手,切磋技艺。经几十年的精心研练,吸收名家之长,在太极推手上逐步形成了沉粘古朴,灵潜宏伟的风格,独具特色,造诣深厚。他不仅自己体悟出太极拳的精微堂奥,集武术于大成,还培养了一大批太极拳、八卦掌的高手。他的亲传弟子赵兴昆、王举兴、马长勋、赵德奉等都是京城武术界的佼佼者。刘晚苍数十年在北京地坛、北海等公医教拳传艺,武德高尚,廉洁清贫,淡泊名利。全国各地以及港、澳、台都有他的亲传弟子,数以千计,桃李满天下。上世纪70年代,曾多次参加接待日本太极拳代表团来华访问。辑有《武术集宗》一书。80年代与刘光鼎合著《太极拳架与推手》,系统地整理论述了70多年太极方面的实践和经验,是一部武术理论的重要文献。他多年担任市、区市、区武协委员、顾问。1980年1月被推举为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第一任会长。为吴式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文系刘晚苍先生的亲传弟子马长勋为纪念刘晚苍老师诞辰110周年而作长篇回忆文章之节选。马先生在文中全面介绍了晚苍先生的生平事迹道德文章。限于篇幅,本期仅刊出了全文的第5、第6、第7、第8节,特此说明。

    作为他的弟子之一,我回忆一下我是怎么有幸与刘晚苍老师结下这份师生情缘的。

    说起来,也真是个缘分。1947年,那年我才14岁,在崇文门信昌五金行学徒。我们店对过是福兴粮店,那时候我们用粮都是福兴粮店的伙计给送过来。有一次,粮店的伙计送粮过来之后,一帮年轻人凑在一起看信昌的伙计掰腕子,比谁的力气大。这时正好有个叫陈昆的人到信昌店里来联系业务,他那时是个脚行,于是他也参加了掰腕子,结果粮店的人谁都掰不过他。后来才知道陈昆是个练家子,他是练三皇炮捶的。当时大家在一起议论,说起北柜,即粮店在安定门的总店,有个刘晚苍先生,很有功夫。陈昆一听,就说:“好嘛,刘晚苍可是早就成了名的人物,功夫很好,他是练太极、八卦什么的。”福兴粮店的伙计说:“这个人很勤奋,白天工作,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还一个人出来,每天都坚持练功,所以功夫很好。”当时我也不懂什么,只是留下了这么个印象。后来回忆起来,这不能说不是一种缘分。这是我最早对刘老师有所耳闻。

    那么我是怎么有机会跟刘老师学拳的呢?1954、1955年时,我得了半面神经麻痹,可能跟小时候日本人在北平期间饥饱劳碌不无关系。可那时学徒,有病也不敢看,怕被人家知道不雇用丢了工作。后来一个老中医大夫说,你老吃药也不是事儿,就介绍我到高瑞周那儿去学了半年拳,学的是五星锥,不久我的病就好了。之后我到了分司厅,那里离刘老师家就近了,刚开始还不认识刘老师。是后来到地坛去练拳,才遇见刘老师,从那以后就经常跟刘老师学学拳、推推手。

    1956年,单位公私合营后,我的家属也从老家来了,我家住在西公街。可巧我们的房东刘老先生正是刘晚苍老师的忘年交朋友。刘老先生是清朝的遗老,是个很有文化的人,解放后在文史馆工作。刘老师与老先生相交甚欢,交情也很深,而且在书法、绘画等方面都颇受到老先生的影响和帮助。房东的二儿子叫刘尔谦,他与刘老师年纪相仿,大学毕业后,在阳泉做工程师,之后从阳泉退休回了北京。(他们一共哥仨,都是大学毕业,其中老三还留过洋,回国之后担任体育方面的工作。)刘尔谦与刘老师的关系也很好。

    那会儿晚上下班后,我自己就常在院里练练之前学会的五星锥。房东看了说,你自己这么一人瞎练可不行,如果你真想学,就必须认老师。我说我也不知道哪位是真正有功夫的老师。房东说,你甭管了,回头我给你介绍一位,他指的就是刘晚苍老师。后来我就跟刘老师学了好多年,直到刘老师1990年过世。

    记得正式提出拜师的时候正是困难时期,1960年,有我跟赵德奉。在此之前,赵德奉医学大学还没毕业就跟着母亲、哥哥从张家口来到北京,暂时也没有找到工作,那时进国营单位也不容易,在他等待工作的时候我们在地坛认识。这时是50年代后期,我们一起跟刘老师学拳练拳了好几年。后来提出拜师以后,我跟他说了这事,我说那咱们就一起吧,跟刘老师这么多年互相之间也都了解了。我们的拜师仪式,是由刘尔谦先生给写的拜师帖,在买来的红纸上写好帖,然后装在信封里,这么给刘老师递了帖子。因为是困难时期,又讲究以阶级斗争为纲,所以这事我们也不敢声张。我跟赵德奉各自从家里拿了点肉票,买了几斤牛肉,就算作进见(拜师)礼了。然后在刘老师家里磕头拜师,就这样非常简单地举行了拜师仪式。后来又过了几年,赵兴昆由我作介绍人,也请刘尔谦先生给写的拜师帖,仪式也很简单,好像是买了一盒点心,还不敢用红纸绿纸包着直接提溜了拿去,而是找了个包袱皮什么的包着,拿了去的。在那个时候,谁也不敢公开地搞这个传统的拜师仪式,就在刘老师家里磕头拜了师。再后来是王举兴拜师,那会儿我家已经从交道口搬到东郊了,他拜师的具体情况我就不是很清楚了。反正我们师兄弟一共就是这么四个人。

    说到此,想起刘老师尽心尽力教我们这些徒弟的一件事。就说在58年大跃进期间,我们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很晚才下班。这种情况下,刘老师仍对我们说,我晚上还是在地坛等你们吧,这让我们十分感动,他那么大岁数的人了,夜里十一二点还得在地坛等着我们。有一次我下了班已经11点多了,天下着毛毛雨,我有点犹豫还去不去地坛了,但一想刘老师要是还在地坛等着呢,还是去吧。等我到了地坛果真看到刘老师正在北墙那儿坐在麻袋上等着我们呢,到那儿后我们一起推了推手,老师给说了说拳,一个多钟头之后,我们才一块儿走着回家了。这事让我们很难忘,你说老人家八九点钟回家休息好不好,虽说一方面他是爱好,但一方面更是为了培养年轻人和传播拳艺。总之,这让我们很感动,当时一起去的还有赵德奉、赵德库,他们也是亲历和见证者。至于,我能从刘老师那里传承下来太极推手的技艺,一方面是当年老师的严格要求和精心传授,一方面是自己的酷爱和痴迷,加上当年两家离得又近,跟老师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也多,所以就使自己在这方面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是一种缘分吧。

    60年代文革以前,王茂斋的儿子王子英曾在家里教拳和推手,几乎每天都有人聚集到他家里来学拳。我也有幸赶上这个时期,有缘去王家学了几年。记得尤其一到秋冬,每周有几天都有一二十人在他家里。只有夏天天热不太方便,我们才不去了。

    在这之前,刘老师出于敬佩,平时总跟我们说师大爷王子英功夫怎么好。我们跟刘老师要求去见见师爷,刘老师却始终不肯,说你们现在还没到那个程度,去了也听不懂,以后再说吧。那时刘老师每年过年总是第一个到王先生家拜年。有时早上四五点钟就去,因为当时的形势,不太敢让人知道。我们也曾要求跟刘老师一起去王先生家拜年,刘老师也总不同意。后来我有机会见到过王先生了,就跟刘老师说了,刘老师才带我去了。到了师爷家,刘老师跟王先生说,我在您这儿麻烦这么多年,您看这孩子又来了,又得给您添麻烦了。师爷说,没关系,他爱好这个,愿意练就跟着练吧。刘老师在回来的路上还跟我说,不是我不带你来,因为师爷那么大岁数了,我从年轻时起就来了多少年,现在有了学生了,学生也来,怕不合适。现在你自己来的,我就不管了。从这以后,每次我从师爷家回来,刘老师都问我,师爷又跟你说了什么手了,我就跟刘老师说师爷都说什么手了,刘老师再掰开了揉碎了地细致讲解这些手法和身法,让我觉得特别难能可贵。

    说到此,顺便讲一件反映刘老师功力的趣闻轶事。有一年我上刘老师家串门,刘老师说,我准备让你们学学抖这个大杆子。这杆子年头多了有点弯儿,我说把它烤一烤直一直吧,就把它搁在门槛上翘起来,可是由于多年未用了,一弄杆子就折了。我们仔细一端量这大杆子,好嘛,杆子号称涨四,不是指其长一丈四尺,而是指杆子大头的粗细,一把粗加一指叫涨一,以此类推,加四指即为涨四,可见这根大杆子有多粗了。当时我暗自想,这杆子幸亏折了,要不像我这个个子可真抖不了,刘老师要是再要求严一点,学练这个可是真够我呛的。刘老师用这个大杆子修了一对拦马撅,说也别浪费了。这些东西刘老师后来也都没让我们学。他当时说,看我学推手已经能看出点眉目来了,用他们山东话说,叫“睁眼”了,也就是有些眉目的意思。他说,你就专一地练推手吧,其它的就不要练了。练那么多家伙干嘛呀,学多了练多了,也是浪费时间。你就好好专心研究推手吧。像刘老师这种涨四的杆子,我后来再也没见到过,这样的杆子买也买不到,更没地儿踅摸去。后来,别的老师又弄来几根杆子,其中有一对儿也就是涨二,一把攥过来涨两个手指,比刘老师的那根细多了。说这杆子也就是想说明刘老师的功力之大。刘老师还有一把好刀,一把八卦刀,那都是定制的折铁的,外观颜色质地都属上乘,可惜文革中上缴了,最后也不知落入何人手中了。刘老师对此也甚感遗憾和惋惜,因为恐怕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好刀了。

    此外,王子英先生家里有一把兴三爷留下的断臂剑,这两件东西可以相互媲美,如果留到现在,都算得上珍贵的文物了。它们的钢口极好,柔韧性也好,就说兴三爷留下的那把剑,能在腰上围一圈。以前我到王家拜年时,刘老师说让我们年轻人开开眼,请王先生拿出来展示过,所以我亲眼见过那把断臂剑,前头是剑后头是刀,还有血槽,异常锋利,颜色是天蓝色的,折铁淬火的印儿都还有,非常漂亮。只可惜没有留到现在,要不绝对是珍贵的文物。刘老师的那些刀枪棍棒,文革中都上缴了,最后也不知所终,甚为可惜。

    我曾见过老师抄写的太极拳拳谱和八卦掌以及棍术方面的一些资料。当时社会上有关太极拳拳论的书籍很少,以手抄本居多,为了让我们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理论,他曾把自己抄写的这些资料拿出来让我们学习,后来才有这方面的书出版,譬如,王宗岳的拳论,还有杨澄浦的太极拳小册子,当时仅售8分钱。及至文革,要想看些太极拳的书,则更是难得一见。所以我们主要就是靠看刘老师的这些手抄本,刘老师还向我们一一解释。刘老师教拳还有一个特点,他会把大的原则如“放松,用意不用力”教给你,告诉学生呼吸要自然,不要憋气,不要较劲。推手时不要光想着去推人,而要根据太极拳的理论怎么用意不用力,怎么力从人借,怎么听劲懂劲。这些都让我们受益匪浅。刘老师还强调练太极拳要有太极的风格,练八卦要有八卦的风格,不能练得四不像。我们练的拳是由王家将吴家的东西传下来的,我们不能练得走了样,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刘老师教拳的风格非常朴实实在,比如我们如果要求刘老师给拆拳,他就给拆一手两手的,然后让你自己拆。刘老师说,我跟你说的是我的东西,不要成为束缚你们的紧箍咒,而是要把拳练通,练成自己的东西。这话说的多实在啊,而且我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老师说的是正确的。比如,倘若老师就这个拥手给你说了四个劲儿,那你就老拘泥局限于这四个劲儿了;但若照他说的,你自己把它练通了,从中悟出来,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而且这种学习永无止境,手法也可以变化无穷。这些话初学时可能不太理解,但根据我多年照这样学下来走过来,证明老师的说法是很正确的。只有多练,多练就练通了。刘老师说是练通了,王子英先生管这叫开窍。他还说,你这功夫练到脚上,你才知道什么是太极拳,其跟在脚嘛,推手绝不是楞掰楞拽。至于后来搞30年推手比赛失败了,就是没有按太极自身的规律来搞,上来就推,而且练习的方法也不对。这个教训大了去了,几十年的功夫白费了。所以,对照刘老师的方法,差别还是挺大的。其实推手就是拿人练,而不是楞推,这与练足球、篮球、乒乓球形成条件反射实际是一个道理。正如像球类这些体育项目,不能盲目瞎练,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遵循一定的理论和规律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刘老师在遵守规则这方面,要求比较严格。在刘老师面前你如果推手时撕拉捌拽,他就会立即制止,说要这么推,就算了,别推了。这么推越推手越聋,能进步吗?一使劲就吹了,你手就聋了。所以遵循推手的理论和方法非常重要。胡海牙先生当年也曾经常到刘老师那儿学习推手和盘拳,他是道家研究名家陈撄宁的学生。刘老师去世后,他和我还继续有过来往。据胡先生说,刘老师的教学方法实在、简练、通俗易懂,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他给我们举例说,刘老师经常会说,你看两人一搭手就都有了,采捌肘靠都含在里边了。这看似简单的寥寥数语,其中的内涵却是很丰富的。再如,刘老师解说太极拳中的整,也非常生动,他说一抬手,一投足,一转腰,要晃动乾坤。你看这个气魄有多大啊。刘老师就是用这种通俗形象的语言来形容练太极拳的那个整劲儿,言简意赅地把其中很重要的道理给说明白了。不像现在有些书里把太极推手写得神乎其神,非常复杂繁琐,却又不得要领。刘老师之所谓一搭手采捌肘靠都有了,是因为太极拳主要练的是听劲懂劲,重在内在微妙细致的知觉;而非简单地练外在一招一式的东西,不是楞推楞搡,也不是化躲闪走。所谓一举一动要晃动乾坤,就包含了太极拳的内三合外三合,即气得合,神得合,劲儿得整,其中契合了道家思想的深刻哲理,道出太极拳的真谛。这都说明刘老师身上有着习拳推手一生的积累,没有这种积累,说不出这样精辟的话来。

    现在想起来,为什么王家这么多年教出那么多人?比如,李文杰、张继之、曹幼甫、杨禹廷这些老先生,还有后来一辈的像王培生、李经梧和刘老师等,为什么他们都练得出来?与他们教学的方式方法非常有关系。后来刘老师也继承了这种正确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遵循太极拳的原理。就说推手这个东西,不是到了一起就撕撕扯扯,或者你推我我推你,这样一辈子也练不出真正太极拳里头应有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这些奥妙的东西。这不但要有老师亲自传授,而且推手是拿人练,所以那时刘老师是一边教一边给我们做手,让我们去推他,他给的劲儿得合适。推手练的是什么呢,刘老师经常给我们打比方说,教推手好比培养足球守门员,好的教练会从各种角度给他喂球来训练他,然后还要有合适的足球,球的大小、分量、气是否都符合标准,若是拿个石头蛋子能踢吗?若是拿个没打气的球能踢吗?这里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因为推手是拿人练。所以你们年轻人练的时候应该先做着手推,也就是喂着劲儿,这个劲儿要给得合适,这样才能把你的身法手法练出来。如果总不让别人推,老是顶着劲儿,那能练得出来吗?刘老师的这番话不多,但包含了练习推手的正确方法和道理。那时刘老师教我们,让我们非常感动的是,他那么大岁数了还经常让我们学生推他。他给我们做着手,我这个手这么去了,你用什么方法、拿什么劲儿推我呀?推他时,他还告诉你,身上应该怎么样,用什么劲儿推,诸如此类。像这样教和学才能练出来。再后来我们也按这种方法去教学生,效果很好。所以太极推手有其自身的规律。而有些人为什么老解决不了顶牛的问题呢?就是没有按这样去拿人练。有人总想,你想拿我练,我还想拿你练呢,谁也不肯给手,所以到了一起就免不了总是推推搡搡,这样练就总也练不出来。所以说,刘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很关键。看似简单,其实就是老师给学生做手,师兄弟之间互相做手。但有些人就是不会用这种方法,所以传承下来的东西就有所不同。

    我从老师那里学到了这种方法,后来我也带了学生,当时刘老师还交给我任务,说要把这东西传下去,给我带5个人。我经过挑选物色了5个学生,还把他们带到北海公园让刘老师看了,当时的确练得都不错,只是后来因为诸如结婚、提干等种种原因,他们就自己练了,据说大多也都坚持下来了。这5人里只有张德勇是跟我几十年一直没有断了的,他如今也六十好几,自身是体育老师,也教了一些人了。总的来说,刘老师的东西我们一直在传承,想当初刘老师那么认真地教我们,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不这样都对不起老师。

    除了跟老师学拳和推手,接受传统太极文化的熏陶,老师的为人秉性和对我们的满腔热忱也让我们由衷敬重,难以忘怀。

    有一件事,让我至今印象深刻。那是在60年代困难时期,每人每月定量才22斤,刘老师那么棒的体格,也是一天比一天瘦。我跟刘老师说,要不咱们先撂一撂吧,先别练了。刘老师说,咱们得坚持,这东西不能撂,在刘老师带领下,我们也就坚持练下来。一起练的有个叫邢宝仁的,有天我们俩说起来,看刘老师这么辛苦,要不咱们请刘老师吃顿饭吧。按刘老师的脾气,明着跟他说,他肯定不会去。于是我们俩就说约刘老师一起上北海公园玩儿去,到了北海公园,刘老师一路走一路跟我们聊天,看见练拳的,还跟我们讲,这是什么拳,有什么特点,他就是这样随时随地向我们这些年轻人介绍有关的武术知识。我们一边走一边聊,不知不觉已近中午,我们正好也走到仿膳的门口,我们说,刘老师咱们在这吃顿饭吧,我和邢宝仁两人一边一个就想把刘老师架进去,刘老师当然不肯,我们俩还连拉带扯地想把刘老师拽进去,没想到刘老师一脸严肃地一抖就把我们俩给抖出去了,然后头也不回大步流星地走了。我们俩说赶紧追,追上后说,刘老师咱就吃顿饭怎么了?刘老师说,你们拉家带口挣多少钱?这是咱们吃饭的地儿吗?要吃你们吃去!我们一看刘老师生气了,没办法只好作罢,但心中十分感动。那时那么困难,学生请老师吃顿饭要说也不过分,但是刘老师就是不去。不但没去,还生了顿气。我们惹得老师生气了,邢宝仁说刘老师真是实在,山东人嘛,脾气也够倔的,还急了。我说,这怎么办呢,不能让老爷子不痛快呀。想到刘老师爱听戏,我们又想出个主意来,当时在圆恩寺有戏园子,离交道口很近,于是我们买了几张戏票,是裘盛戎的《铡美案》和李多奎的《望儿楼》什么的,把二爷也叫上了,可刘老师还不肯去,我们说,票都买了也不能退,戏都快开场了,就一块去吧,这才勉强去了。看完戏,刘老师说,咱下不为例啊,你们不许再弄这事。你们不是爱学拳吗?我不保守,绝对教你们。刘老师就是这么实在,他是真的热爱太极拳事业,诚心诚意地对待学生弟子,想起来至今让我们非常感动。

    还有,我们曾经想给刘老师做70和80大寿,师兄弟们就让我去跟刘老师说。当我把大家的意思跟刘老师说了之后,他一听就急了,说你们要干什么呀,给我做寿,谁拿钱啊,你们拿钱我不忍,我拿钱我没有,让我吃徒弟我不干,我要是能请得起,我请你们。就这样我碰了一个大钉子,说什么也不行,刘老师态度非常坚决和严肃,于是这事也只好作罢了。刘老师就是这么实在,没有虚荣心,不吃徒弟。我们遇到了这样的老师也真是三生有幸。这样不计名利的老师能保守吗?他就是一心一意地热爱太极拳,诚心诚意地爱护年轻人,只想着把太极拳文化和技艺传下去,以此为己任,而将其他的一切置之不顾。多年以后我们每每回想起刘老师许多诸如此类令人难忘的往事,还是非常感动,心绪难平,甚至会热泪盈眶。说起来,可能大家都不相信。我跟刘老师从认识直至老师辞世,师生一场近四十年。这四十年中,除了请刘老师看过一次戏之外,他没有吃过我一顿饭,喝过我一次酒,喝过我一口茶。这是千真万确的。人们会想,这可能吗?逢年过节,你就这么不近人情。可是刘老师为人就是这么正直,你给他送东西倒惹他生气,所以我们几十年真的是“师生之交淡如水”了。而刘老师对我们生活各方面却是非常关心的,他常说,大伙帮一个人没关系呀,这让我们非常感动。比如,有一次,我跟刘老师一起接待代表团,我的自行车丢了,那时候丢车也是非同小可的事了。刘老师知道了安慰我说,别着急,让大伙凑点钱你再买辆破车吧。结果,第二天,我的车又回来了,原来是被人弄错给骑走了,虚惊了一场。后来,刘老师生病住院,我觉得对老师无以为报,买东西他不会收,还惹他生气,正好那时我也退休了,就与他的家人轮班到医院去陪护老师。

    刘老师不光只是拳练得很精,他的字写得也很好,书法、绘画都很不错,显示了他在文化方面的修养,这也是有目共睹的。刘老师的知识渊博,他对释道儒医都有一定了解。比如说他对医学知识的应用。那时他教的学生很多,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有学生出现腰疼腿疼的情况,刘老师会自己配方熬制活血化瘀止疼的膏药,然后送给学生,分文不取。另外,刘老师对站桩、打坐这些修炼方法也很有研究。他经常说,太极拳要想练好了,必须要学习道家的学说。他经常与胡海牙等老先生交流探讨道家养生方法与太极拳及推手之间的关系。那时候,我们也在一边,只不过那时年轻,也不太懂,就知道刘老师对这方面是比较精通的。而且那个年代把这些都归为“四旧”,当成封建迷信,所以都不敢公开传播谈论。现在看来,其实这些学说和修炼方法并不神秘,更不是迷信什么的,反而是比较符合科学的。譬如《道德经》《黄帝内经》之类都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些养生修炼之法,不外乎讲如何调呼吸、调气血、养精神,如何多养少耗,动静相宜,养精蓄锐,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至于后来的气功盛行,却又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不像刘老师他们那时讲的那么朴实,也没有多么复杂。可惜当时由于时代所限,没能从刘老师那里了解更多,否则会更加受益。刘老师去世后,我又接触到鲍全福先生、胡福生先生等人,与他们有过关于修炼方法这方面的交流。

    回想起我所亲眼目睹刘老师这一生的点点滴滴,真是至今仍历历在目。老师的恩德也是令我永世难忘。

    我们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慨、庆幸和骄傲。因此,愿意在老师110周年诞辰之前,将他的为人、他的事迹、他的武术生涯和文化修养,尽可能向后人作一介绍。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暂无内容
  •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0@163.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09006692号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