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第九期《精武》杂志刊登了“武派太极拳专辑”,有一点令人遗憾,就是这期专辑从头到尾只字未提武派太极拳第三代最主要代表人物李逊之先生,及第四代嫡系传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李锦藩先生的事迹。
武式太极拳自永年广府武禹襄宗师(1812―1880)创始以来,一百多年传至今日,其传人在全国已有6代乃至7代。
武禹襄传二甥李亦?,与李启轩及杨班侯。李亦?传二子李石泉、李逊之,外传门徒郝为真、葛福来。李石泉传其子李化南、李子固,侄孙李锦藩,李逊之传侄孙李锦藩,由于武式太极拳从武家到李家在永年基本上一直是家中秘传,故特别是“廉让堂系列套路”外人知者更少。而郝为真先生(1849―1920),从李家学拳后到上海等地传拳,为了便于初学者易记好学,便将每势动作加之“起、承、开、合”。在学校、工厂,学员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可发出口令“一、二、三、四”,便于人多齐练,分解动作更容易掌握动作要领。姚继祖先生因年轻时在李家干活,而得以从李家学拳的机会,并曾向李家借得李亦?所著《廉让堂太极拳谱》,最后交还李家。这件事在姚先生的弟子钟振山写的一篇文章(发表于《中华武术》杂志1999年1期中)也有这样一段,《老三本》中李亦?自存本存姚师之手数十年,姚师妥善珍藏,神视如命,从未对外界谈起。他认为李家师门的东西必须璧返李家,自己无权公开,并于逝世前数月返还李家――姚先生亦认为其太极功夫皆源于逊之先生的教诲,饮水思源,师恩难望,故述而不做,始终保持武式老架的纯朴风格。在1999年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前夕,我特地登门拜访了李逊之老前辈的儿媳刘老太太。见其身体非常健康,谈笑文雅,颇有大家风度。刘老太太热情地向我介绍了李家的历史情况,使我受益匪浅。而《精武》杂志第九期中提到了姚继祖先生及其弟子,却未提及其师李逊之先生事迹,实难让人理解。再有,不知何故?武式太极拳李家嫡系代表人物、第四代大师、李亦?宗师之嫡侄孙李锦藩先生也一字未提。吴文翰先生在《太极拳乡永年行》中有这样的描述“――当代李家对太极拳有研究的是李锦藩、李光藩昆仲。李锦藩自幼随叔祖李逊之学拳,李石泉学器械――李家从李亦?,李启轩到李锦藩,李光藩,已历四代,一百三十四年,在这个以耕读为业,不以教拳问世的书香门第里,太极拳却能历经数载声光灿然,久久不坠,这在中华武术史上是罕见的,也是永年,廉让堂李氏这个古老的太极拳世家引起人们关注的所在”(原载《武术健身》1991年第6期)。
再有,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办公室编辑出版的永年太极拳史料集成――《从古城走向世界》一书中,收录了严翰秀先生撰写的专访稿《访永年武式太极拳传人李锦藩》一文中写道:“李锦藩先生在李逊之的教导下,加上自己苦练揣摩,成为李氏家族中一位有相当功夫的人。李逊之去世后,他成了李家推举的掌门人。李家一些祖传的《拳论》《拳谱》现在由他保管,他继承祖上的事业,在李氏家族中择人授艺,也教一些外姓太极拳爱好者……”又集毕生精力,著写《诲艺精言》上下两册,上册是李石泉授艺时口述记录,下册是李逊之传拳口述记录,《撅遗辍初》《旧谱再缮》四卷拳谱。
此文旨在补《武派太极拳专刊》之缺憾,提醒武术爱好者和研究者在看待一个流派时,不能只见枝叶繁茂,忽视树干之健壮。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