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加入收藏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武谚阐秘
武风武术网>名家频道>名家相关 > 关于《澄清有关吴式太极拳的若干史实》的澄清
隐藏右侧

关于《澄清有关吴式太极拳的若干史实》的澄清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由于颜紫元先生在《吴式太极历代宗师传略》(二)(见《武当》2000年第七期)中大不该的加进了损害吴图南先生的文字,引发于志钧先生写了一封给颜的《公开信》(见《武当》2000年第十期)。于先生怎么“骂”颜都可以,只是于先生在维护吴图南先生时,却不适当地贬低了马岳梁先生,这也是极不应该的。由此,又引发于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若干史实作了一点考证。可惜这些“考证”并不确实。所以笔者对于先生的观点和说法提出不同看法,以求和于先生商榷。武风武术网http://www.wfeng.net

    我是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的一名理事,师承原鉴泉太极拳社副社长吴耀宗先生(字公展,1909―1990年)。自1980年鉴泉社复社以来,二十余年我一直参与鉴泉社的部分工作,可以说是了解一些情况的。吴图南先生和马岳梁先生都是我的师伯,我很敬重他们,不希望看到有人对他们进行非议。

    先简单说一下颜紫元。他并不是马岳梁先生的入室弟子。颜是因为马岳梁和吴英华的义女施某某的关系才认识马岳梁先生的(因施和颜曾是婚姻关系)。有了接触,马当然也传授过颜一些技艺。若要算起来,颜只是马众多学生中普普通通的一员。近几年来,他和上海吴门(鉴泉社)没有任何关系,现在他也不是鉴泉社的社员。当初吴马二老去新西兰也并非如颜所说,是应颜的要求,而主要是应义女施某某的邀请成行的。颜的吴式技艺有些是从施处习得。笔者和颜见过数面,观看过颜表演的剑术,完全是施的技术风味。颜文中不少素材多是从鉴泉《社讯》等资料中选编改写而成的。这些说法不代表上海吴门的任何人,更不代表马岳梁先生,颜文只能代表颜自己。他把许多吴门轶事写成了《传略》,其本身就是不严肃的事,且多有编造与事实不符。如颜文描写有人向马岳梁先生寻衅,马就把他们一一打倒在地。其实马先生从来不屑与此类人交手,更不要说打他们了。2000年夏,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编印了《鉴泉太极拳社纪念册》,并举行了首发仪式,择要介绍了吴式太极拳和鉴泉社的历史和现况,内容丰富,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可惜此册印数不多,广大读者如能看到,或许能对一些事情有所了解,以正视听。例如,在马先生的入室弟子数十人名单中,只有施某某,颜先生并没有被排上序号。由于颜文的写法,使人觉得他是吴门,至少是马岳梁先生门徒的代表人物,这是不确切的。笔者写上这些,是希望于先生了解一点情况,不要因误会而对马先生产生偏见。


    一、吴鉴泉的斜飞势拳照不是假照

    鉴泉公的拳照共有二套。第一套是二十年代在北京拍摄的,穿白衣,共42张。其中39张是个人照,还有3张是和其子吴公仪先生的推手照。原照仅存一套,是鉴泉公交存吾师吴耀宗先生的。可惜不知被何人借去,下落不明。现存的只有翻拍的照片,有些图象已不十分清晰。流传在外的也不多,笔者身边留有一套。以后有机会,笔者愿意向大家介绍这一套拳照。现面世的只有四张,刊印在《鉴泉太极拳社纪念册》上。

    第二套穿灰衣的拳照是三十年代由陈振民安排摄影、最早分登在其刊行的《康健》杂志上,共90余幅。后选了63幅收入陈振民、马岳梁编著的《吴鉴泉氏的太极拳》(1935年康健书局发行)中。现存的就是这63幅的一套,斜飞势就是其中的一张。于先生说,此照不是吴鉴泉的主要论点是:鉴泉公是连鬓胡子,而照片是被人用墨加上去的山羊胡子。既然是作假,也可以加上鬓须。作假的人是不会这么疏忽,让人看出破绽的。于文说:“吴鉴泉留下的拳照见之于吴公藻在香港出版的《太极拳讲义》和徐致一编定的《吴式太极拳》二书。”吴书是八十年代初出版,徐书是五十年代后期出版,可见于先生没有看到过早年的《吴鉴泉氏的太极拳》一书。在此书的这张照片上连鬓须是很清晰的。其实鉴泉公的这套拳照因光线和拍摄角度关系,或是因印刷技术关系,没有明显看出鬓须的有许多张。如撇身捶(图35)、云手(图36)、披身踢脚(图46)、野马分鬃(图55、56)等,难道这些拳照都不是吴鉴泉么?再看补照的人有马岳梁、赵寿村、徐致一等人。他们的服饰、背景,都和鉴泉公的照片不同。而斜飞势(图29)不但背景服饰和其它照片相同,而且面容、神态、发型等,都和其它照片一样。根据当时的摄影制作技术,根本不可能做到如此逼真。且鉴泉公的拳照本来就不全,多一张少一张也无妨,有什么必要去煞费苦心地制作一张假照呢?这一套63张拳照在吴公藻的书中是作为一个整体刊印的。以后,如吴英华、马岳梁编著的《正宗吴式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和鉴泉社的《纪念册》都保持整套形式刊印。以前出版书刊中的补照均已删去。假若“斜飞势”是假照,怎么会留在里面而不被人发觉呢?连吴公藻、吴英华等作为鉴泉公的后人都分不出真伪么?特别要提到的是鉴泉社的《纪念册》恰恰就是选用了这张神形兼备的“斜飞势”作为封面照刊印的。其它62张照片不选,惟独会选中“假照”装帧封面,这是绝不可能的事!于先生看到了一些模糊的图片,没有看到原照原件就武断“斜飞势”是假照,倒似乎是“缺乏严谨的考证”了。


    二、吴鉴泉不是宋书铭的叩头弟子

    于文说吴鉴泉是宋书铭的叩头弟子,并引用了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就算是百分之百的准确,也不能证明吴鉴泉是宋书铭的叩头弟子。众所周知,过去叩头拜师是要进行拜帖等收徒仪式的。于文引用的资料没能说明进行过这种拜师仪式。唯一说到“叩头”的有一句话:“于是纪与吴、许、刘诸师皆叩头称弟子,以学于宋。”这里的“叩头称弟子”绝不是指拜师收徒仪式,而是尊宋为长者,执弟子礼。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称宋为老师向他学艺。许禹生在记载中说:“(宋)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鲜。”这不会是一名拜帖弟子说的话,最多也是在师友之间。纪子修听宋说:“学后不得转授他人”,后“……遂独辞出。”如果进行过拜师仪式,定下师徒名份,能随便一走了之么?吴鉴泉向宋请教拳艺,尊宋为老师,但未必就是叩头拜师。吴式太极拳本就是博采众长发展起来的,吸收他人的技艺,不能算另投门派,何况当时太极拳还未分式分派,分式分派是1950年以后的事。

    在吴(图南)述马(有清)编的《太极拳之研究》(1984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以下简称《研究》)。马有清自序中说:“他(指前中央工业部副部长,螳螂拳家陈云涛先生)知道吴图南先生虽然学生众多,但却无正式入室弟子,担心吴先生之绝技或因后继无人而失传。几经与吴先生倾谈,始知他的心愿是:要择人而授。在诸友好多方面的努力下,我有幸被吴图南先生垂爱选为门徒,挑起继承前辈绝技之重担。1962年11月25日,陈云涛先生亲自主持盛会,邀请北京市武林名家参加,为我们师徒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研究》中,前北京武术运动学会主席李(光)1984年序中说:“马有清先生是吴图南先生唯一入室的弟子。”吴图南先生在《研究》(第98页)中也说“他(指马有清先生)是我生平仅有的一个徒弟”。笔者注意到“生平仅有”这四个字,就是说,吴先生此生不会再收徒了。以上引文说明老辈的武术家对叩头拜师是相当慎重的,不是跟谁学或学了多少年就可以算是谁的叩头弟子了。

    于文说:“这可以由吴图南著《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1931年版)和李先五(刘彩臣弟子)著《太极拳》(1933年版)二书都以宋氏太极拳谱为基本理论,作为证明。”此证明是否可靠,让我们再来看看《研究》中是怎么说的。吴图南先生在《研究》第26页中说,《宋谱》是一位朋友送给他的。而吴鉴泉、杨少侯、许禹生、纪子修的《宋谱》却都是吴图南转抄写给他们的。文中还提到吴图南带了《宋谱》去拜访宋书铭。宋也有此谱,内容完全一样。这就有些奇怪了。如果吴、许、纪等是宋的叩头弟子,为什么宋没有把《宋谱》传给他们,反而是吴图南抄给他们呢?于文说:“吴氏前辈、鉴泉、公仪、公藻都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言杨不言宋,以致对太极拳有重大贡献的宋书铭鲜为人知,功夫埋没。”外面的《宋谱》有许多,宋又教了一些人(看来人数也不会少)。吴氏怎么可能一手遮天埋没宋氏?假如吴鉴泉等人真是宋的叩头弟子,宋与他们约定“学后不得转授他人”,那么吴氏“言杨不言宋”正是尊重了“师教”。真正埋没宋氏的是宋书铭自己――因为他不准别人转授自己的技艺。吴图南先生在《研究》(第98页)中说得明明白白:“吴鉴泉先生得自他父亲全佑先生的传授,是以柔化著称。”而“柔化”正是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他丝毫没有说到吴鉴泉向宋叩过头拜过师,若果有此事,吴图南先生可以说是目击证人,为什么不提及此事。于文说自己的宋氏太极功得于吴图南先生之传授,不知吴图南的宋氏太极功是跟谁学的?是吴鉴泉?是宋书铭?假若是吴鉴泉教的,说明吴并未埋没宋的功夫,否则于先生也学不到宋氏太极功。更谈不上“将在以后详细介绍宋氏太极功”了。若说是跟宋书铭学的,那么吴图南为什么不称自己为宋氏传人,而说是吴氏传人?


    三、吴马二人是否不和

    于文说:“笔者观察,说吴图南年龄不实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上是想说吴图南武功不行,徒有虚名。”这种说法没有逻辑性。武功和年龄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年龄越大武功就越好么?年龄相对小了武功就不好么?有些武术家如霍元甲、李小龙英年早逝,本事却是十分了得的。相反,年纪不饶人,到了老年,身体上各方面都衰退了,应该说是不及学有所成的年轻人的。不要说是老人。自古英雄出少年,在竞技场上,很少有大龄之人明显超越正当年华的年轻人的。太极名家王培生就很有自知之明。他在点评“散打王”时说:“我现在就是年纪大了,有上擂台之心,却没有这个力气了。”(见《中华武术》2000年第七期第7页)于先生似乎也知道“人毕竟是有自然规律的”,却又好像不明白这个道理,“要试试大名鼎鼎的马岳梁到底功夫多大?”马时年91岁,大于先生30岁。徐文先生说“搭搭手、试试劲”,也就是说切磋一下,不是比武。几分钟的切磋就推断出马的功夫不及吴,这种间接的类比真是有点“秦琼战关公”的味道。于先生现年约70岁,如果和一个40岁左右,也差30岁的学有所成的拳师比武,试问能有几分胜算?如果年纪越大功夫越好,于先生敢不敢向更年轻的武术散打拳手挑战?据说于先生就曾推托自己年岁大了一些,没有接受较年轻的人要求比武。同样,于先生也不该抱着要和马岳梁先生比武的动机和马交手。于说自己“是当今活在世上唯一和吴图南、马岳梁推过手的人”,这说明什么呢?且不说上海还有活着的和吴、马推过手的人,甚至连见到吴、马推手的也还有人在。笔者不想把吴、马推手的情况诉诸于文字,以免引起别的争议。于先生造访马岳梁先生,马先生诚心接待,直叙己见,爽朗无比,正是长者风范。于先生看不到这是长处,却心中自犯嘀咕,胡乱猜测,就说吴、马“不和”。师兄弟之间意见不同、看法不同,这是正常的事情,产生矛盾也是可能的,只要没有很深的私怨,就不能称之为“不和”。于先生也知道“不应极(竭)力扩大延伸”,为什么又要着重把“不和”立为标题突出来呢?马先生是个非常谦和的人,从不说自己的功夫比别人好,也从不以老师自居。如别人问他:“你是不是马老师?”他不会回答“是”,而是说:“我就是马岳梁”。称呼一些不是他弟子、学生的吴门晚辈,马先生也从不直呼其名,或称王老师、张理事、小李、小陈等。和他们推手从不主动进攻,更不发劲打人,封住或空掉对方,小试身手,点到为止就算了。于先生是客人,而且是第一次和马推手,马先生绝对是以礼相待的,不会和于先生比试高低。倒是于先生因偏见而抱着“输了赢了都不好”(推手不一定要分输赢)的心态和马试手,这就不免手脚不自觉的会有些过分的表现,从而引起马先生把手封在于先生的脖子上(并不发劲)。在传统推手中,封脖子是常用的技法,并不一定是“胸部暴露”。即使是胸部暴露,众所周知,马岳梁先生也有吴图南先生一样的反弹力(马先生称之为“折迭劲”),笔者见到过无数次,也曾想体验一下,却始终不敢造次。根据于先生年龄大就是功夫好的逻辑,若是于先生要趁“空门”进击,恐怕是要被弹出去了。作为老师级的人和别人推手难哪!尊重别人盘盘手、走走劲,不打人,别人要说他没有功夫;如果出了手又会让人说某老师打人,不是为师之道,不能以德服人。

    话说回来,武功并不是衡量拳术高超的唯一标准。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富有哲理内涵的拳术,没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和个人修为,要真正掌握它是不容易的。笔者智质平常,习武近四十年,又不怎么下功夫去苦练,武功当然也不是顶尖的。从来没有取胜过任何名师,也没有像于先生那样将李剑秋一类的好手打出去。可笔者却从来没有因为武功不及高手而感到丢脸。如果武功不好就是丢脸的话,那不会武功的人岂不是更丢尽脸面了么?所以说某老师武功好,某老师武功不好,或是去试验他们的武功,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如果单纯从武功上去评判好坏优劣,那到真是“一介武夫”了。吴图南的功夫不是哪一个人能抹煞得了的,马岳梁的功夫也不是哪一个人能抹煞得了的。就算一个名师输了一招,也不能证明他武功不行。这就同下棋一样,围棋棋圣聂卫平和国际象棋大师谢军,身经百战,不是也常有败绩么。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技艺不好。

    马先生是不可能说话了。于先生的一面之词还说是颜紫元“逼”他说出来的。大概是颜说于的老师功夫不好,所以于先生也要说颜的老师功夫不好,仔细想想,这与马岳梁先生何干?于先生大可不必这么说。

    于文说“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但为了说明吴图南的功夫好,写上了马岳梁在于先生手下“失策”,而“在吴图南先生那里是绝对不会出现的”,从而也证明了于先生的武艺也是十分高强的。这种说法不知于先生是否算遵守了自己说的“原则”。


    四、吴图南的实际年龄究竟有多大

    本来吴图南先生的年龄是他自己的私事,不须人们去过分探究。现在于先生认为别人说“年龄问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笔者觉得还是说一下好。于文说:“对吴图南先生的年龄,社会上多有疑问,然而疑问归疑问,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事实并非如此。下面我来谈谈吴图南的实际年龄到底有多大?也许别人说的话都不可信,那就让我们看看吴图南先生自己是怎么说的。

    吴说自己是1885年出生,九岁开始学练太极拳。他九岁那年应该是1894年。再看《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一书里,吴图南在《太极剑》自序中说:“著者不敏,幼善剑术……念余年来,稍得底蕴……亦著者二十余年提倡国术之志愿成功矣夫!”这篇序是1934年写的。

    在《国术概论》自序中说对国术有“廿余年之研究”,此序文是1936年写的。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二十余年一般是指二十多一点。假定它是二十五年吧,那么,从1934~1936年减去二十五年,应是1909~1911年。“幼善剑术”的“幼”当指十岁以下,正合吴九岁习武。以1909~1911年再减去九年,吴的出生年应在1900~1902年之间。马岳梁先生出生在1901年,可见马先生说吴图南年龄和他相仿不假。如果照1894年“九岁”学拳开始算,到1934~1936年,年差应是40~42年,吴图南若有笔误,即使是四舍五入,也不会在多处都把四十年左右写成二十余年。我看这足以说明吴图南的实际年龄了。至少吴在1936年之前还未提高自己的年龄。据传吴将年龄提高是在1940年前后。这些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故从略。

    笔者接触过不少吴式太极前辈,如吾师吴耀宗、师姑母吴英华、师叔马普安,还有杨孝文、江长风、朱廉湘等人,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到吴图南的实际年龄。笔者在问及马普安师叔时,他拿出了一本纸张黄旧的、在1920年末编印的吴鉴泉弟子的《同门录》翻给我看,吴图南的年龄二十八岁,和我推算的差不多。

    吴式太极拳的历史是清清楚楚的,不要为一些传闻轶事去打笔墨官司。因为传闻轶事有多种说法,而当事人和目击者几乎都已作古,谁也无法证实当年的一些事情是怎么一回事。现在吴马二老均已不在了,他们都对吴式太极拳的继承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即使有错误缺点(这是人所难免的),活着的后生没有必要去说三道四。写文章讨论问题未尝不可,但要心平气和,不要意气用事,要实事求是,不要随意去猜测,这样容易走入误区。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暂无内容
  •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0@163.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09006692号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