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加入收藏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武谚阐秘
武风武术网>名家频道>名家相关 > 试谈郑曼青先生的太极拳理论贡献——为纪念郑曼青先生110诞辰而作
隐藏右侧

试谈郑曼青先生的太极拳理论贡献——为纪念郑曼青先生110诞辰而作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西安路迪民

    在杨澄甫先师看来,其弟子中,陈微明和郑曼青是两位理论造诣最有成就者。

    陈微明(1881-1958),晚清举人,民初的清史馆编修。曾秉承杨澄甫先师旨意,按照先师口述,采用先师中年拳照,整理出版《太极拳术》一书,实乃杨澄甫传授之第一本著作。

    郑曼青(1901~1975),诗书画拳医“五绝大师”,曾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兼上海美专国画系主任:受杨澄甫先师委托,采用杨师晚年拳照,为先师整理出版《太极拳体用全书》,成为先师留给后人的定型之作。

    然而,杨师著作所传,“正恐传非其人,故仅述体用之梗概”(注一)。而郑师因治愈杨夫人侯氏垂危之疾,“师感之,悉以口诀相授他人所未闻也”(注二)。郑师为了我民族自强振兴,在杨师仙逝之后,“罄举所秘,笔诸于书”。1947年著《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后又编著《太极拳自修新法》,其中有杨师所传,亦有郑师体悟。陈微明先生称其为“学太极拳者之宝筏”,于右任先生赞日“至善至美之教材”。蒋介石也给郑曼青的著作题写了“强健身心”的题词。笔者拜读郑师大作,深感其造诣之高,试谈以下几点,供大家研究。

    一、明确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郑师明确指出:“惟太极拳之表现,诚有以配合乎内经与易,及黄老与孔氏之哲理。”并且在书后节录了《黄帝内经-素问》、《道德经》、《易经》、《易传》中与太极拳有关的文字。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只辑录老子有关论述,郑师又增加了内容,为我们追溯太极拳的理论根源提供了深入之津梁。

    二、探究了太极拳的科学依据

    郑师把太极拳称为“由哲学而科学之太极拳”,很有见地。他说:“太极拳之合乎哲学与科学者,无他。其立论纯乎哲学,其立场合乎科学。是皆可证诸体用之实,何待雄辩。”他不但用老学、易学、孔学解释了太极拳原理的诸多问题,而且从医学、物理学、生物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劲与物理第七”篇幅最长,占十三篇的五分之一。绘图19幅,用表面张力与内聚力、向心力与离心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球体与圆锥体之关系,解释太极拳之攻守化发刚柔等原理,为我们探究太极拳的科学内涵做出示范。

    三、细化了太极拳修炼的程序。

    郑师把太极拳修炼按天地人分为三阶九级:一阶为人阶,首先要舒筋活血。一级舒筋自肩至手指,二级自胯至涌泉,三级自尾闾至泥丸。二阶为地阶,进入开关达节。一级气沉丹田,二级气达涌泉,三级气达泥丸。三阶为天阶,实现知觉作用。一级为听劲,二级为懂劲,三级为阶及神明。此等程序,循序渐进,不可躐等,则“登峰造极无难矣”。

    四、传授“要诀十二则”,作为太极拳“十要”之补充

    陈微明曾录杨澄甫先师口述《太极拳术十要》,乃当今杨派练拳经典。郑师在《十三篇》之末传授“要诀十二则”,实乃“十要”之深入与补充。郑师云:“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辙叮咛日:‘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其中,“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能松透,即是沉。沉即不浮,浮是病”,“磨转心不转”,“拉锯式之揽雀尾”,“我不是肉架子”,“劲由于筋,力由于骨”,“牵者,牵其鼻准,若牵其角其腿不行也”,皆属画龙点睛之语。

    五、“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一语道破真谛

    郑师在《十三篇》之“视本末”中,讲述了杨澄甫先师非常重要的一句话:“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此语道破了太极拳身法之真谛,是开启太极拳之门的金钥匙,也是衡量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准绳。此语乍看似乎与实际相矛盾,实则“是谓手足不能自动”。它生动形象地道出了腰为主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等要领,耐人寻味。浙江学者魏坤梁先生在《太极》杂志著文,对“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做了专题讨论,分析其内涵十一条(注三)。

    六、发明“陆地游泳”之说,揭示意与气的关系

    郑师说:“鱼离乎水则死,人离乎空气则不生”,“苟能知积气之方如积水,则其力可达乎无穷”,遂发明“陆地游泳”说。以丹田喻气海,“每一运动,即觉气之鼓荡如游泳”,日积月累,“则可以溢乎经络,达乎骨髓,充乎膜膈,形乎皮毛,是为抟气致柔矣”。“极其至也,则知空气重于水,且重于铁也”。拳论云:“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陆地游泳之说,揭示了意与气的关系,是将意念归之于克服动作阻力,则“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可避免气滞之弊。古有歌诀云:“如站水中至项深,身体正中气下沉。四肢动作有阻力,姿势变换要慢匀。”“陆地游泳”说,与此歌诀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接劲”二字,披露了太极散打之奥秘

    太极拳的技击运用,首先是推手,双方互相搭手,粘黏连随,练习攻防。然而作为防守自卫的最终目标,则是散手。即散打。双方无需搭手,不论门派,随意进攻。这也是任何武术门派均应追求的运用目标。当年的“杨无敌”,乃以太极散打威震武坛。

    但是,何以表现为“太极”散打?太极散打的关键要领是什么?这可以说是太极拳要领的秘中之秘,在已有的太极拳著作中,也少有论述。而郑曼青先生的《十三篇》中《散手》一节,却披露了其中的奥秘——接劲。他说:“余从澄师游七年,为之所苦而难到者,只有一劲,日接劲。”“太极拳之所以过人者,无他,惟有一接劲而已。”早年陈炎林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据说是技击功夫甚好的田兆麟所传。其《论劲》一节,叙述有25种劲别,惟独没有“接劲”,可见其惜秘之程度。

    所谓“接劲”,是对方以任何方式快速打来时,我方承接运用之法。郑师以“撞劲”与“接劲”之别,讲述了太极拳劲力的特点。外家拳术,多以刚猛直快为能,两力硬碰硬,是为撞劲,当以大力者易胜,或者造成两败俱伤。太极拳之接劲,好比一个重球击来,我“能吸住,而复掷出,乃为接劲”。其缓速轻重、黏提听放、吞吐之意,俱在霎那之间,分寸之际。所以,掌握了太极拳的接劲,也就掌握了太极散打。据传,杨禄禅当年接见来客,对方突然跃至身前猛力拳击,杨禄禅一个接劲,对方迅即落至丈外,拳击姿态如故,且无损伤。当然,要学会接劲,非经长期实践,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不可。而郑师点破太极散打之要害,并简述其内涵,就给散打练习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郑曼青先生“体维摩病病之心,发尼父推己之愿,善于人同,达兼天下”,毫不吝惜地倾囊奉献,难能可贵。他晚年在台湾、美国广为传授,弟子徐忆中、罗邦桢、张肇平、鞠鸿宾等人承其衣钵,发扬光大,为人类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郑曼青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仅以此文聊表崇敬之意。不妥与缺漏之处,在所难免,诚望方家指正。

    注一:郑曼青,《郑子太极拳十三篇》自序。该书与郑曼青著《太极拳自修新法》合订,由台湾时中拳社多次出版。以下未注明者,均为郑曼青《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及《太极拳自修新法》之内容,恕不一一列出。


    注二:陈微明,《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题词。

    注三:魏坤梁著《“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开启太极拳之门的金钥匙》一文,由《太极》杂志2010年第1期刊发。该文对“练太极拳者不动手”的十一条理解是:1.“不动手”体现了“由脚而腿而腰”;2.“不动手”包含着“虽动犹静”;3.“不动手”体现了“上下相随”的方向;4.“不动手”体现了被动和主动的统一;5.“不动手”体现了“不用力”;6.“不动手”体现了“松净”;7.“不动手”体现了“柔软沉重”;8.“不动手”不是单单指手;9.只有“不动手”才能使人“终不得力”;10.只有“不动手”,才能“发劲如放箭”;11.“不动手”体现了太极拳的所有法则要领。

    (责任编辑柯超)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暂无内容
  •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0@163.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09006692号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