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大江南北以拳剑武功闻名者有八人,时称“江南八侠”,甘凤池是其中之一。
甘凤池为江苏南京人,生卒年月不详。其貌短小精悍,鬓须如戟。自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喜读书,却爱好武功,结交江湖中的英雄、侠客。
他听江湖人士说,拳家多出浙东,便只身来到浙东四明山地区。余姚城有位内家拳名师黄百家,他是“武当七侠”张松溪的再传弟子。甘凤池前往黄家,真心求教,得到黄百家的同情,收其为徒,将武当内家拳、剑、气功、轻功等一一传授于他。别看甘凤池不喜欢学文化,但他对武功却特别有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三年后的一天,黄百家把甘凤池叫到身边,对徒儿说:“老夫的全身本领都已全部传授给你了,你练就了一身武艺,人也练得更高大,更强壮,可以行走江湖了,希望能多做一些行侠仗义,济困扶危,有益于老百姓的事,为咱们武当派争光。”第二天,甘凤池打点行装,叩别师父,身背师父送他的一把宝剑,踏入江湖之中。
甘凤池技艺大成后,行走江湖数年,结交了吕四娘等一些好友,获得“江南大侠”的美称。
据野史记载,有一次,济南力士张大义酒酣之后,欲与甘凤池角斗,然而当他看到甘凤池身躯高大强壮,犹如神人,“惧而止”。
又有即墨人马玉麟不服甘凤池,与甘比斗一天,不分胜负。第二天,甘凤池故意挑逗马玉麟,引其发怒,马“直前欲擒甘”,反被甘凤池“骈指以却”,用手指戳翻了马(笔者:疑是武当奇技“点穴术”)。当时人传说:“马卧于地,鼾息如雷,十数人推挽未能动。”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甘凤池的奇技奇闻,竟引起了大文学家吴敬梓的关注,吴在名著《儒林外史>中,用八千字的篇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金陵侠士”凤鸣岐。据说,凤鸣岐的原型就是甘凤池。
吴敬梓写《儒林外史》时,距离甘凤池行侠仗义、行走江湖的年代并不太远,从他塑造的“金陵侠士”凤鸣岐身上,可见甘凤池的武艺和品德非比一般。(笔者:如能把凤呜岐的原文与本文一同刊出,则更利于读者作对比)。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雍正御极,屡严令天下都抚逮捕吕四娘、甘凤池等甚急。雍正朱批谕旨中,尤可见其略。其竞弋荻与否,则不可得而考矣。”
当时,浙江总督李卫给雍正的奏折禀报称:“查此辈棍徒(注:不是“使棍之徒”,而是意谓“恶棍匪徒”),造作讹信,往来煽惑,着实痛恨,断难容其漏网。”而吴敬梓却由衷地赞美道:“官府严刑密网,多少士大夫见了就屈膝就范,你一个小百姓,视如草芥,这就可敬了!”
至于甘凤池的归宿,清人王友亮著《甘凤池小传》说:“他年八十余,寿终于家乡南京,为时人及后人敬仰的一位江湖英雄,侠义楷模。”
(责任编辑乔汉)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