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加入收藏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武谚阐秘
武风武术网>名家频道>名家相关 > 重温武学宏论 再探国粹精髓
隐藏右侧

重温武学宏论 再探国粹精髓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每天临近黄昏时分,在北京市崇文区法华南里24号楼前面的小操场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两位老人在那里走步健身,即使在7月的“桑拿天”也不例外。他们就是热恋武术事业的徐才先生和他的老伴、话剧艺术家刘华老师。在夕阳的辉映之下,他们边走边聊,尽情地享受着晚年的温馨与幸福。
    今年农历腊月初八是徐才八十大寿,许多武术界的同仁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对老人家的祝福与敬意。我觉得越是这样的时候,越是有必要对他的有关改革开放之后武术运动如何发展的思想认真研究,为武术运动再上新台阶汲取养份。徐才先生的武术思想丰富多彩,本文仅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在徐才洋洋洒洒百万字的武术言论中,点击率最高的要算“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这句至理名言了。它的出现不是偶然得之,而是陪伴着邓小平先生改革开放的政治大背景产生的,它准确地反映了古老的中华武术焕发青春之后与时俱进的航向。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真理越发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从20世纪起,国内有些习武之人到国外谋生,以开办武馆为生存手段,但它是零散的,学武的大都也只是为了好奇、兴趣或防身。后来李小龙的功夫片使“功夫”一词广为世界所熟知,这对武术在世界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外选派武术教练和武术表演团队,武术在世界上的影响逐渐加大。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是在徐才主持中国武术协会工作之后,在体育界和武术界所形成的一个共识。
    当时正处改革开放的初期,奥运项目“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激励着年轻人。武术如何面对新时期、新挑战呢?同样也要走国际化之路,闭门造车永远成不了大气候。1978年,徐才随中国体育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时,在一个小镇上看到介绍功夫片的广告,这引起徐才的深沉思考。他想,武术的魅力真是不小,在一个外国的小镇上也能看到它的影响。回国后在国家体委的党组会上,他提出了把武术推向世界的建议。从此,他与武术结下了难舍难分的情结。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既表明了武术的发祥地是中国,又告诉人们武术不是哪个国家的“私有财产”。中国人民应将武术的功效特殊、内涵丰富奉献给全人类。
    这一论断的提出,是与他对武术事业的认识、研究、责任心分不开的。他曾说过:“我把武术看作是一个世界性的事业。当武术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引起国外人士的莫大关注和喜爱的时候,我为武术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事业感到振奋。”他还说过:“武术的烽火已经在世界上燃起,武术文化正在各国蔓延。不只有武术发源地的中国武术家在兢兢业业地把武术推向世界,而且有一大批外国朋友潜心于武术的发展推广。这个世界性的事业前途是远大的。我们在向执著追求武术、推广武术的外国朋友表示敬意的同时,不能不引起我们中国人对这个世界性事业的更大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中国武术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仅用五六年的时间,武术在走向世界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在徐才的设想中,武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入奥运会。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他认为,首当其冲的是要像其他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那样建立国际武术联合会。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中国武术协会的同仁们筹划了西安国际武术邀请赛,建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后来又举办了“天津日报杯”国际武术邀请赛,随之各大洲也纷纷成立了武术联合会。与此同时抓紧创编、推广国际竞赛套路,举办国际武术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为各国培养技术骨干。后来又在杭州和深圳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武术节,首次将散打推向世界。正是在原国家体委领导之下,通过徐才和他同事们艰苦、执著的努力,武术终于成为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开创了武术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先河,在此期间国际武术联合会也成立了。
    国际武联的成立和武术进入亚运会,这两个事件在武术运动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徐才为此非常高兴。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天,中华武术进入了亚运会,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向奥林匹克运动贡献了一个体育项目,不管这个项目的大或小,这是民族的自豪。”世界上任何事情迈出第一步大都是很艰难的,武术的“成长”浸透了老一辈的梦想、辛劳和智慧。
    徐才是位不断革命论者,对于武术运动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思考。武术进入亚运会之后,他将目光又转向了奥运会,而且心情非常迫切。他适时地指出:“翻开世界体育史可以看到,柔道本来是项颇具日本民族特色的运动,当它还处在日本道馆的训练科目时,谁会想到穿着白色衣裤、系着腰带、打着赤脚的这项运动能成为国际体育大赛的项目?但是,1964年当日本承办第18届奥运会时,柔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从此登上了奥运会的竞技舞台,跻身于世界体育运动之林。武术走向世界的历程虽然还为时不长,但它的丰富内涵、精湛技术和多种功能,颇为世界武术爱好者所欣赏。把武术贡献给世界,让国际体坛增添一朵新葩,这虽任重道远,但也是可望玉成的。武术更加民族化和走向国际化的任务,要求我们去做的事情是繁多的,不花一番大气力是难以实现的。”在这里,他以日本的柔道为例,提醒我们要乘胜而进,不畏困难,实现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宏伟目标。
    现在看起来,正是包括徐才在内的老一代体育工作者和武术工作者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抓住了改革的大好时机,克服了重重难关,迈出了武术走向世界极为关键的几大步,为后来国际武联被国际奥委会接纳为国际单项体育组织成员,并为尽快地使之具备申请进入奥运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武术步入奥运会比赛的殿堂一直是他的愿望。近日重温《徐才武术文集》,关于武术人奥之事,几乎比比皆是,在多次讲话中他都大声疾呼,我们要为世界体坛贡献一个中国的运动项目——武术,足见武术人奥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因为,作为当时的国家体委领导人之一,他清醒地意识到,北京搞完亚运会,还会申办奥运会,不抓紧就可能丧失武术人奥的良机。正是这种历史责任感促使他以超乎寻常的干劲和速度紧抓武术走向国际化的工作。
    他深知,武术申请人奥绝非易事。他认为,武术在中国是个古老的运动,作为现代体育运动,特别是奥林匹克项目,一直没有被人所认识和接受。尽管近三四十年来“功夫”一词风靡世界,世人对它的认识更多的却是在健身、观赏方面。作为正式体育项目,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组织上、技术上、制度上要有统一的国际规范。后来,中国武协一直在探索竞技武术如何尽快地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接轨的课题,并且不断地进行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目前国际武联成员已达到103个。
    在十几年前,徐才就认为,经过多年的推广与改革,武术已属于“潜奥运项目”。他说:“那些虽尚未被奥委会确定为奥运项目,但技术上、理论上、组织上以及竞赛制度上都已趋成熟的具有比较广泛群众基础的运动项目,我看可视之为‘潜奥运项目’。武术就是其中之一。”他还告诫我们:“如果我们看不到‘潜奥运项目’,将会吃大亏。以武术来说,如不予以特殊政策,倾力推广,中国就难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为世界、为奥运会贡献这个项目。”
    这些真知卓见现在看来,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何为“特殊政策”?如何“倾力推广”?这些话多么发人深省!
    今天,徐才回忆起当初筹建国际武联的往事,还为它“耗时”五年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忆往事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夕阳无限好。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在向我们走来之际,他殷切地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武术届时能够进入奥运会的正式比赛殿堂,让全世界人民分享灿烂无比的武术魅力。而他作为热心武术事业的一位老人,能在家门口欣赏多姿多彩的武术盛事也算人生一大快事。因为,这也是他的执着追求,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事业。
    徐才是位爱国者。在他的意识中,我国的现代科学技术也许还不如西方,但优秀的传统文化却是能够为人类共同享用的巨大财富。他还是位国际主义者,一直主张将武术奉献给世界,造福全人类,而在“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这句名言中,一个“源”字,正是徐才拳拳爱国之心的生动体现;一个“属”字又是他博大胸怀、放眼世界的真实写照。
    为武术尽快走向世界,徐才以一位老体育新闻工作者的亲身感受特别重视武术宣传。1988年首届中国国际武术节期间,开创了武术宣传贡献奖,从那时起,中国武协有了一批铁杆记者队伍。
    他本人在这方面是身先士卒的。1998年,纪念中国武术协会成立40周年暨邓小平“太极拳好”题词20周年,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史无前例的万人太极拳表演。我们电台的日本女专家小库雅子饶有兴趣地赶到天安门广场,想请一位能讲日语的中国行家进行现场采访。我知道徐才学过日语,但“道行”多深,心里没底,便试着进行。结果他的日语不减当年,采访进行得很顺畅。回到台里之后,这位日本姑娘见我就鞠躬,时不时地叮嘱我,以后再有这等机会一定带着她。后来她到北京语言学院专修汉语去了,是不是受这次采访的影响,无从查证,但徐才的日语真是可以。武术走向世界要从点滴做起,他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二、树立从小武术到大武术的观点

    徐才先生对武术事业另一大贡献是他提出了发展武术,要从小武术观走向大武术观的论断。他说,武术在华夏大地上绵延发展数千年。这幅漫长的武术历史画卷受到中华古老文化绚丽多彩的点染。它不只有多种门派的技术源流,而且还有内涵深邃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医学思想。武术的光环从体育幅射到文化、经济领域。这就是小武术走向大武术的佐证。进而他又提出小武术需要规范化、科学化,大武术也需要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和经济工作者大力去探讨、去开拓。这些精辟的论述,使人们不仅认识到武术包罗万象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武术非同一般的无穷魅力,而且还指明了今后武术工作的路子。
    在此之前,人们大都是就事论事,提到武术只限于比赛和健身,很少有人如此科学地、准确地从宏观的高度认识武术。徐才的大武术观无疑大大地提升了武术的“身价”,极大地开阔了武术工作者的眼界,拓宽了他们的思维,也使广大武术工作者扬眉吐气,深受鼓舞,从而焕发了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与干劲。
    徐才有关大武术观的论述对武术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历史上,除武术运动之外,长期存在的太极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八卦、易经、武医、武舞、武乐、武戏以及武侠小说、武打影视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均是武术大家族的一个部分,属于一个学脉。徐才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各自独立的学科归纳为大武术的范畴之内,从而掀开了武术研究新的一页,使人们对武术的认识更加全面、完整,武术不是—般的体育运动,而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他的大武术观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他的革命经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息息相关的。早年他受了地下党的影响,参与抗日救亡活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他说:“如果说,新闻事业是我第一个事业追求的话,武术是我的第二个事业追求。我把武术工作看作是一个事业,一个文化性的事业。发展武术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壮举。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涵盖着中国古典的哲学、美学、伦理学、兵法学、中医学等的博大文化内容。习练武术不只可以健身强体,而且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在人们眼中,徐才身上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他用真心热爱武术,用真情与广大武术工作者和爱好者交往,因而也得到了大家的尊敬与爱戴,正如湖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晏西征写的一首诗那样:“满腹经纶大将风,武林统帅一儒翁。环球唤起功夫热,羽扇轻挥谈笑中。”
    徐才是活到老,学到老。一天,吴大帅(徐才戏称吴彬教练为“吴大帅”)和我陪外地武术爱好者到他家做客。刘华老师拿出一本“国语”小字典,是解放前出版的,纸已变黄,还有些破旧,最大的特点是竖排版的。“这可是老徐的宝贝,每次出差都要带在身边”。他家客厅书柜里摆满了各类书籍,甚至阳台上,也是书刊的领地。读书是他的一大嗜好,就连每晚洗脚,不是看电视新闻,就是翻阅书报。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育工作的经验,使他钻研武术时,能够高屋建瓴,审时度势,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武术的表象挖掘出更加深邃的内涵,从而形成了他从小武术到大武术的观点。
    他始终认为,要想从小武术过渡到大武术就必须提高认识,开发武术资源,主张要从技术、文化、经济三个方面开发,而不是单一的只开发技术。首先,作为现代体育项目,武术具有健身、防身和修身等多种功能,可用之于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娱乐体育。他特别强调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他说:“用于大众体育的武术,特别是太极拳有十分广阔的天地,也是在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富有生命力的健身运动。这对老龄化社会中的老年人、对生活频率很强的中青年人以及对摆脱繁重家务劳动的家庭主妇,都是合理的适应性甚强的健身养生手段。”这与原国家体委老主任李梦华同志提出的“武术虽然只是全部体育项目中的一项,但其重要性要占百分之五十”的思想不谋而合。
    其次,是文化开发。他说,开发武术文化,会为我们打开大武术的门,会越出小武术的圈子,会使武术运动焕发魅力更易为世界所接受。事实上,这些年来,许多外国学武者无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在习武之余,提出要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易经》、太极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五行学说、中医学。还有的外国友人喜欢武戏、武打片、武打小说等。在我与徐才多次交谈中,他反复强调,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在世界上引以为自豪的强项。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把武术文化开发起来,形成体系,无疑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一个贡献。1993年在他担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时,曾以武术文化分会的名义举办了一次武术文化知识大赛,而且由中央电视台直播海内外。
    为了说明问题,在他的文稿中,时时引用外国人习武的体会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瑞典武术协会主席路易斯·林说:“现在瑞典的习武者发现,在一种对中国文化的遐思中,打一套太极拳或南拳,比跑步更方便有趣。”我极为欣赏他这种文风,准确地说,借他人之口谈武术文化的魅力,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
    再有,是武术经济的开发。他说:“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体。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出现,不只有运动技术,且有文化内涵,还有经济实业。因此,开发武术经济,使武术商品标准化、系列化,是刻不容缓的一件事。”
    武术经济是一个新的观点,它将过去被世俗当作“下九流”的行当提升为能够生财创收的实业来看,所以后来有人又提出“武术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继而衍生出“武术搭台,武术唱戏”的说法,所有这些均是开发武术经济思想的反映。我相信,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与普及,尤其是随着武术在全民健身中所发挥的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武术经济还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的从小武术到大武术的观点也影响到了自己的女儿——韩陆。有一年,她在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担任秘书长期间,居然不爱红装偏爱武装,领衔举办了北京——东京武术散打对抗赛,随之又举办了武术文化研讨会。亦武亦文,这种模式,确有秉承其父家风的味道。记得1988年首届中国国际武术节期间,就在武术比赛的同时,开辟了武术文化研讨会。在笔者采访过的体育赛事中,除综合运动会,如奥运会等有相关的文化活动外,单项赛事似乎只有比赛,而武术自改革开放以来,时有亦武亦文亦经的系列活动,如此丰富多彩,表现了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的多功能化。
    他一直认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强项。而武术恰恰就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他常说:“武术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切人点。许多国家街头上常常有舞龙舞狮和武术表演,从这可以看到武术已从体育景观变成社会文化景观了。”因此,我们只有用战略眼光来看待“从小武术观到大武术观”,“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才会理解其中的重要含义。

    三、发展武术运动要“两条腿走路”

    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有共性的地方,也有自身独到的一面。徐才针对这一特点,明确地提出发展武术运动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一条“腿”,是完善竞技武术。他说:“武术在与现代体育接轨后,遇到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现代竞技体育的需要。按照现代竞技体育的要求,每个运动项目必须有统一的规则,对等的比赛条件,否则就不能进行公平竞争。武术是古老的,有着众多拳种和不同的技术。依据原国家体委在全国范围内的普查,目前,仍有130多个拳种。如此庞杂的拳种和流派不可能统统搬到比赛场上同时较量。为了适应国内外竞技体育的要求,国家确定了少数有代表性的拳种田于正式比赛。”
    另一条“腿”,是大力发展传统武术。他指出“鉴于中国武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必须大力发展民间武术、社会武术,不如此就会使武术走向死胡同。”他主张这条褪还应该“粗”一点才行。
    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两条腿走路,构成了徐才的武术运动发展观。他明确提出,除了组织世界武术锦标赛之外,还要组织国际武术博览会,展示竞技武术之外的多姿多彩的传统武术。他认为,这对调动广大习武者的积极性,发扬中华武术,团结更多的海内外朋友大有益处。
    如今,除了上海已举办过多届国际武术博览会之外,全国的各类武术活动也如雨后春笋。去年国际武联传统武术委员会还在郑州举办了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反响十分强烈。也正是去年,他在郑州向中国武协建议,最好顺势举办中国传统武术节。前不久,记者获悉,由中国武协主办、云南省开远市承办的首届中国传统武术节将于今年11月举行。

    四、普及武术关键是武术进学校

    武术是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徐才认为,全民健身必会推动国内武术运动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普及武术至关重要,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武术能够进入学校。他说:“武术要普及,关键在于使小学、中学、大学的学生做到人人习练。目前,体育教学大纲中虽有武术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远远没有达到普及。从宏观战略上来说,武术在学校普及之日,也就是武术在全民普及之时。”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强调,学校教育是一切学科普及的基础。武术只有纳入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学大纲,享有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待遇,如教材、师资、考试、课时等一系列配套保障措施,武术才可能名副其实地进入学校。到那时才真正称得上武术走进了学校。
    徐才对此非常关心。记得前些年,他生病住进了北京阜外医院,我们几个记者朋友去探望。交谈之中,他表示,出院后要到京郊一所小学看看,听说那儿有武术课。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心脏出了问题,本该卧床静养,却对小学开设武术课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真是个武痴。
    他的观点是武术进入学校至少有三方面的好处。
    一是促进民族健康。平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青少年正值“长身体”时期。习武健身不仅利于肌肉、骨骼的发育成长,培养身体的协调性,机敏的反应,而且还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许多事实证明,学得一身好功夫,能使人终生受益。
    二是塑造民族形象。历史上,中华民族曾受帝国主义列强欺负,他们污蔑中国人为“东亚病夫”,如何改变世人对我们的歧视,就得采取必要的措施,用事实证明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民族。而习武强身则是措施之一。霍元甲之所以被国人推崇,主要因为他用高超的武功捍卫了民族尊严,展现了中华民族强盛不屈的精神,让侵略者望而生畏。如果,我们人人习武,个个身强体壮,精神焕发,中国人的形象该有多美!
    三是振奋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智慧聪颖的伟大民族。我们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今天,如果我们再奉献给全人类一个“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武术,必将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家的凝聚力。
    武术进人学校,可以达到身体好、形象好、精神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我国约有大、中、小学生近两个亿。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他强调,武术进入学校,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中。因为武术进入学校能使中华民族的瑰宝真正地得以空前的普及和世代传承,这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五、抛砖引玉

    徐才的武术思想十分丰富,它的形成也有多方面的原因。在此,我还想强调一点的是,这套武术思想的形成还与他注重调查研究有很大关系。别看他是位部级领导干部,早已年过古稀,却对深入第一线调研有着非同寻常的兴趣。无论是过海到福建省东山岛寻访南少林的发源地,还是走进沂蒙山区武术馆校了解传统武术在民间的生存与发展,不管天高地远,不管你是何许人也,只要与他交谈武术,老人家总是其乐融融,兴致勃勃,仿佛与知心的朋友在促膝谈心。
    现在,他虽已离休多年,可依然活跃在“武台”。凡是武术活动,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都乐此不疲,不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一旦介入,就会全身心投入,没一点架子,平易近人到极致。
    有一年,郑州国际武术节,我和昌沧老师应河南省武协之邀,赴豫采访。开幕式在少林寺举行,昌老和我没有请柬,正在犯愁之时,只见车队缓缓而来,从引导车后面,第一辆轿车中出来的就是徐才和刘华老师。我喜出外望,不顾警察阻拦跑过去,向徐才讲明情况,他一听便笑着说:“我们也没有请柬,跟在我后边吧。”就这样,昌老和我才从自由“流浪的无冕之王”变成了堂堂的嘉宾,真有一步登天之感。后来我们又一起游览了黄河景观,那几天我们仿佛与徐才平起平坐了,似乎也享受着贵客的待遇。
    对于武术文化他更是情有独钟,许多武术专著的作者都请他写序或题词,仅我看到的就有几十本。作序,也许是他汲取武术营养的一种方式,他经常通过写序,了解“民情”,继而透露一些对武术运动发展的思考。
    关于徐才武术思想的研究,我是外行,只希望本文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愿能有专家学者尽早地意识到它的价值。
    徐才,作为我们大家的良师益友,在他八十岁生日即将来临之际,五大洲的武林朋友除了同唱一首“HAPPY BIRTHDAY TO YOU”之外,我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场上,徐才能带家人高高兴兴、硬硬朗朗地与我们一道观看武术比赛,这才是对他最好的生日祝愿。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暂无内容
  •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0@163.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09006692号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