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赵亮
今年是我的爷爷赵斌先生110周年诞辰,他的音容笑貌,仿佛更加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爷爷文武双全,其丰富而不凡的人生经历,使我们晚辈永远值得追思和学习。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想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文以传家,武以立德。
传统文化代代传,爸爸挨打我拿钱
爷爷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强闻博识,记忆超群。他的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在文化方面对我们有深远影响。
一是古文诗词。爷爷的古文诗词功底非常扎实,晚年尚能熟背《古文观止》50余篇。他在九十岁生日那天,还表演背诵了古文多篇,又背诵了蒋介石给宋美龄的求爱信。他对我伯父(赵小宾)、父亲(赵幼斌)都要求甚严,在他们小时候每日早晨上学之前,在家中门后小黑板上书写诗词一首或古文一段,要求背诵。放学回家进门就要检查。若背不过便要用戒尺惩罚。爷爷对我依然如此,但是老人疼爱孙儿,已不用戒尺,而是在他枕头底下放几毛零钱,若我会背了,就可自己到爷爷枕头下面取钱。这是我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之一。爷爷的诗词也写得很好,他描写太极拳妙界的诗:“意趣环生味无穷,恰似杨柳摆春风,练到柔和优美处,行云流水一般同”,已被大家广泛传诵。他经常和我父亲、弟子、拳友谈诗论词,吟咏唱和。我父亲后来也喜欢写一点诗词。
二是口才。听我爷爷讲话的人都有深刻印象: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又引得众人捧腹大笑。他说话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在伯父、父亲小时候,爷爷有时会让他们站在凳子之上,出一题目让他们即兴演讲,要求声情并茂,还得有手势。这可能和爷爷当过军校教官,经常要对士兵、学员演讲训话的经历有关。从现在的观点看,爷爷的教育观念很超前,很注重素质教育。
三是书法。爷爷非常喜欢书法,他的字也自成风格。爷爷的毛笔非常有特点,总是要把笔尖剪掉,用秃头笔书写。他有个学生朱秀杰,曾经是碑林博物馆的副馆长,我小时候爷爷经常带我去碑林,在里面对着一块石碑,比比画画,反复临摹。他这个爱好也影响到了我们,我父亲到现在再忙也隔三岔五的会抽时间练练毛笔字。本人小学的时候也正式学过几年,可惜天分太差,没有什么提高。
四是读书学习。爷爷爱看书,他的房间东西非常简陋,但最多的就是书。他每晨3时起床,盥漱毕,读《圣经》,看诗文。稍餐,慢跑到公园教拳。午休后便坐在躺椅上看几个小时书。他涉猎很广,喜欢读史书、古文诗词,最喜欢三国演义。他有一套三国演义,被他用红蓝油笔和毛笔,画满各种记号,书的空白处也写满批注。爷爷还自学过外语。抗日战争时期曾学过日语,大概是为了对付敌人。晚年还买来日语书,想将日语捡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他又让学生教他英语,在墙上到处贴着用汉语拼音标注的英语甸子的发音。常与别人说几句不标准的英语,便哈哈大笑。投笔从戎明志远,恒专不骄贵德高
爷爷的前半生是以“大武”报国,后半生是以“小武”强健国民体质。以武报国,以武立德。在这大武小武中,体现了他上善若水、爱国爱民的圣洁灵魂和虚怀若谷、与世无争的广阔胸怀。
爷爷十来岁曾到北京住过一段时间,跟杨澄甫学拳。他的三姥娘(杨振铭的母亲)见他勤学苦练,功夫很好,就让他以后跟三姥爷教拳,他却说:“捞鱼摸虾,饿死拳家,我要学班超,投笔从戎。”爷爷的想法和杨澄甫先师幼年之时颇有相似之处,杨澄甫先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说,他当年也认为太极拳是“一人敌,项籍所不屑学者。余他日当学万人敌。”所以杨澄甫当时也很支持爷爷的志向。1921年,爷爷从永年师范毕业,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李明扬部,后被李明扬推荐投考黄埔军校六期(炮科)。黄埔毕业后,曾在沪杭一带任炮兵连长、副营长;1934年在杨虎城麾下任西安绥靖公署战术教官;1936年,杨虎城又将爷爷送到南京炮校五期学习,1937年回西安任黄埔第七分校炮队教官,后又在赵寿山的三十八军任作战参谋,参加过中条山战斗。1941年任冯玉祥麾下独立第五旅上校参谋长。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极大地伤害了爷爷精忠报国、渴望国家太平的赤子之心,遂放弃高官厚禄,于1946年离开国民党军队隐居西安。
20世纪八十年代,爷爷担任陕西省黄埔同学会顾问和陕西省文史馆馆员,以出身黄埔和杨式太极拳传人的有利条件,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和太极拳交流做了很多工作。他1991年在西安成功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杨式太极拳交流大会,陕西省的很多政要也参加了大会。这次大会有意定在中秋节。爷爷曾赋诗一首: “中秋佳节月倍明,青春转瞬成老翁。壮志未酬心不已,只盼统一庆太平。”以表达自己的拳拳之心。
爷爷一生虚怀若谷,淡泊名利,只是一心一意传授学生,从不吹捧自己的功夫如何,也从不评论他人。他时常告诫学生,练武之人一定要明白“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的道理,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功夫就吹嘘逞强。在乐居场旧宅的院墙上,爷爷用毛笔写过很大的关汉卿的一句话:贤的他,愚的我,争什么!
爷爷是“大隐隐于市”。去过乐居场旧宅的人都知道,家里十分清贫、简陋。但爷爷却知足常乐,命家里为“知足庐”。爷爷常以张学良先生的诗自勉: “白发催年老,虚名误人深,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云”,并在其居室正中挂有一副对联: “总是想陶潜,不忘韩退之”。他有一首“知足庐诗”足以抒怀:
知足庐中景最幽,心有太极复何求?
几块坐石胜沙发,一棵洋桃粉红头。
得意高歌迎宾客,忘怀得失总悠悠。
富贵不淫贫贱乐,湖边授拳写春秋。
爷爷的拳继承自杨家,他对杨家人、杨家拳和杨家所持的拳理、拳史都非常尊重,强调这套拳是三姥爷杨澄甫综合三代研习的经验,到晚年才定型的拳架,三姥爷怎么教他的,他就怎么教别人,不敢有丝毫改变。他还把这一点写进了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章程: “本会一贯坚持的原则,是以杨澄甫先师定型的杨氏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杆等传统套路及其有关源流、理论的著述为唯一标准,不能随意篡改。”
在教学方面,爷爷非常认真,一招一式不厌其烦,在手眼身法步中强调虚实分清和以腰为轴,手把手地调整身姿和手势。要求学好了前一个动作才能学后一个动作。复杂的动作,总是分解成几个动作来教。他要求学生要有百折不挠的韧性和持之以恒的决心,专注于所学所练。要心无旁骛,不朝三暮四,切忌贪多嚼不烂;要尊师重道,团结拳友,不骄傲,虚心求教,潜心修炼。他将这些总结为:“恒专不骄”四个字,并将它作为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的箴言。这也成为赵斌师门一面精神的旗帜和独特的师门气质。
亲爱的爷爷,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继承您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它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因此而受益,得太极之永年!
(责任编辑刘伟)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