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英雄
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生于公元1528年,山东蓬莱人。其祖上因功被朝廷特封为世袭登州卫(山东蓬莱县)指挥佥事。其父戚景通为人正直、治军严明,精通武略。戚继光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对军事感兴趣。稍大一些就开始随父习武,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坚持不辍。同时,学文写字、阅读兵书。
1546年,年仅17岁的戚继光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1550年,他在山东武举乡试后,进京会试,被兵部“纪录将才”,当为“国士”。
1553年夏,戚继光升为署部指挥佥事,管理山东海防第三营二十五卫所。
1555年,戚继光由于治军有方,被明政府任命为参将,调到闹倭寇最严重的浙江,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上任才十几天,以斋藤为首的800多名倭寇就在龙山所登陆,一路烧杀抢掠,肆无忌惮,直向商贸重镇高家楼进逼。戚继光闻讯,带兵迎敌。明军怯战,纷纷后退。眼看倭寇冲杀过来,戚继光纵身跳到一块大石上,居高临下,张弓搭箭,只听“嗖嗖嗖”三声,三个张牙舞爪的倭酋应声倒地,随后戚继光飞身上马,大喊一声身先士卒杀向敌阵。众倭立时乱作一团,慌忙溃逃,明军小胜。
1556年,戚继光痛感明军军纪涣散,素质太差,决心募兵,新组军队。他在浙江义乌和永康两县精选3 000人,进行严格训练。戚继光亲自带兵练拳术、剑术并练弓箭、练破敌阵式,一切从实战出发,着重提高士兵的实战本领。
1561年春,倭寇纠集上万人分乘数百艘大船又一次大举进犯浙江。十几艘倭船在象山、奉化登岸,窜至海宁。继而,以健如郎为首的倭寇进犯台州。倭酋健如郎指挥众倭寇列成“一字阵”迎战明军。戚继光亲临阵前指挥,命火器队齐射,瞬间击毙倭寇多人。健如郎见势不好,马上挥刀变换阵形,妄图顽抗。两军短兵相接,混战在一起。戚继光所创的“鸳鸯阵”初试锋芒,大显神威,只见一个个双行纵队的独立小队向倭寇人多处冲杀,长短武器运用自如,攻防进退配合默契,真个锐不可挡。慌乱中倭酋健如郎被戚继光一剑刺死,群龙无首,倭寇顿时崩溃。
此役,戚继光所创新军旗开得胜,威名远扬,被当地百姓称之为“戚家军”。
1562年,戚继光因军功和才干升任总兵官,都督福建、浙江两地军务。
武艺精湛
戚继光不仅计谋过人,还有着一身非常扎实的功夫。
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盾牌之技艺,戚继光无所不精,然而,他更重视拳法。他认为,拳法虽似与实战关系不大,但是“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拳“为武艺之源”,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因而他从最简单、最枯燥的一拳一腿练起,着眼于一招一式,最忌好高骛远。据史载,他练拳时“身法便,手法利,脚法轻,腿法腾”,达到了“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微妙莫测、窈焉冥焉”的高超境界。戚继光并不满足于继承家传,而是根据自己的素质、条件、禀赋、气质,吸取各家精华,在拳术方面他借鉴宋太祖的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以及温家的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等。同时,他融合了各派招法,如嘉靖年间在山东著称一时,各具特色的李半天之腿法、鹰爪王之拿法、千跌张之跌法、张伯敬之打法。戚继光为改进一拳法,特地走一百多里的山路到深山中拜一高僧为师,研习拳术。最终,戚继光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广采博收,创造了一套完整实用的拳法。他融手、肘、膝、胯、腿法兼用一身,铸跌、打、摔、拿、踢五大技击法于一炉,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戚家拳”。
戚继光不仅拳术精通,对枪法和棍法也颇有研究。他的枪法是祖传的,在当时已负盛名。但戚继光并未满足,仍力求在枪法上有新的突破。他求教名家唐顺之,经唐指点,对所练枪法作了改进,使之更加完善。他被公认为是第一流的枪手。抗倭明将俞大猷精棍法,在军中很有名气,戚继光就抽空向他学习。由于基本功踏实,进步很快,后来军营举行比赛,最后由戚继光同俞大猷比试棍法,出乎意料,戚继光竟胜了老师俞大猷。由于戚继光资质好,先后学会了少林风魔棍法、青风棍法、杨氏棍法、巴弓拳棍法等等,使枪棍之术更加精湛。
戚继光不仅精通中国武术,且不排斥域外搏击术。在与倭寇的屡屡交手中,他发现倭寇使用的倭刀,颇具实战价值。
当时倭寇使用从汉代传到日本的“?首大刀”加以了改进后(即日本刀)作为主要武器。这种“倭刀”刀身修长,刃薄如纸,锐利无比,挥动起来十分称手,着力击刺,确有穿坚断韧之锋。戚继光指出:“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跃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善跃,一逆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为两断。”
在一次作战中,戚继光获得了一本《日本古刀谱》,其中有一段日本长刀的“习法”,他“又从而演之”,乃著成《辛酉刀法》一谱。这种刀法合中日两国刀法的精华,自成一体,再配上仿制的日本长刀,威力无比。另外,为破日本的长刀,戚继光将民间一种晒衣用的“竹杈”,用作兵器,专破日本长刀。因“竹杈”长杈多,可将敌拒在六七步之外,敌人怕竹杈七杈八刺地刺伤眼目,不敢逼近。如敌人举刀劈来,可用“竹杈”迎头架住。敌刀砍上“竹杈”节时,其刀即嵌陷在“竹杈”中,一时钳住出不来,杈头尖利,乘势直刺过去,敌人定当惨败。后来戚家军广泛采用此法,大破倭刀,取得重大胜利。
武学渊深
戚继光在戎马倥偬之中,写下了武术论著《纪效新书》。在廖若晨星的我国武术史料中,这本专著十分珍贵。当我们细读其《操令篇》、《谕兵篇》、《牌宪篇》、《长兵篇》、《短兵篇》时,总是被其论说的科学性所折服。特别是在《拳经捷要篇》中,对武术的基础、风格、速度;对手、眼、身、法、步、劲的协调;对跌、打、摔、拿、踢的技法;对猛与柔、上与下、胆与艺的关系这些独到的论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新经捷要》关于拳术的内练有专门阐述。
“夫拳术以意行气,动诸关节,舒经络、活血脉、展骨骼、体乎阴阳之理,合乎运行之术,合户谓之火,辟户谓之水,一合一辟谓之变,故拳术之开合伸缩易象,变形起伏纵横,皆以阴阳动静致乎中和之气,术中动作姿势,转换相接,泯没棱痕,如珠之走玉盘,曲伸吸避,清灵活泼,始练气以固体,继集神以为用。拳贵柔绵而忌硬带,幻化无穷,比圆润含虚,绵中裹刚,舒伸有节,出入有法,动静之间,有转换虚实,一合一辟即生变化,化形纵横,势势相关,节节相应。
“拳术中动作起势,应以静观变,神清魄定,固守虚无,气沉体固,动似测静,虚以引真,是以先发制人之法。行拳之动静虚实,知机应变,岂可妄动轻施,习拳亦审慎。”
戚继光在书中又指出,“养生家云:睡不厌缩,觉不厌伸,故拳术中基于伸缩开合为锻炼身手,合乎养生之术。拳法之为用,须知伸缩无常,开合无迹,微妙莫测,遇敌制胜,变化无穷。拳法伸缩开合之余,还应以静默守虚,以意行气,化形转换依据于神,集神养心,心意俱合,元气自生,精神自然焕发,体魄自然坚固。调息养气以运行,姿势为筑基之本,以意为先,应在演练中注意。”
最后,戚继光在末尾写道:“拳贵势势来历,即动作中大小曲折都有原委,然又不得露出一种形象,使敌窥其虚实,所谓窈窈溟溟也。抱神以静,术中要义在稳固桩步,呼吸定息行之以意,存气固神,气固神凝,而后势定,势定而后运行,运行而后关节清灵,关节清灵而后奇正生,奇正生而后变化不竭者,乃能致胜于无形。拳有形势,各有定例,不可为法之所源。形势各异,其理皆一;变化万千而理一贯。故拳术贵不在多,务求精微,使形势为神气所趋,动作大小由之,长短宜之,化分虚实,配合阴阳,动静出入应顾,有率然之势,随心所欲,得其自然,势势应留意,处处有曲折。故谈拳不仅以应变对敌为拳术之本,更应深谙拳理,调息养气,造就强壮体魄。”
戚继光的武学研究,丰富了武术的内容,使战争年代的格斗搏击之术和平时的健身强体之术融为一体,并得到发展。
在著《纪效新书》之后,他又著《练兵纪实》一书,为指导当时边防部队的训练和反侵略战争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福建、浙江倭患平息后,戚继光又被调往北方的蓟门,担任京师防卫重任。公元1587年,戚继光在家乡病逝。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