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加入收藏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武谚阐秘
武风武术网>名家频道>名家相关 > 武当情缘——忆史式八卦掌第三代传人狄兆龙先生
隐藏右侧

武当情缘——忆史式八卦掌第三代传人狄兆龙先生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江苏  唐俊文

    史式八卦掌是盛行于江苏省溧阳市,由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弟子史计栋爱徒杨荣本传授。杨荣本,清末入太和殿当侍卫,“9.18”事变后参加游击队抗战,后到今江苏宜兴龙池山澄光寺修行。1933年,溧阳的狄兆龙、王荣昌、彭袭明等慕名前往,拜他为师,狄兆龙后来成为中国当代著名的武术大师。他自1976年退休后的三十年间,走南闯北,走遍全国各地及海外,所教弟子桃李满天下。而狄老与武当的情缘,对武当的至真至情,至今历历在目,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1989年10月应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邀请,狄老第一次去武当参加了在武当山举行的第一届“武当拳”功理功法研讨会。当时,狄老先生虽已年届八十高龄,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鹤发童颜,一派仙风道骨。在研讨会期间举行的武术名家名师武功表演上,他精湛的八卦掌技艺,功惊四座。特别是他的那柄八卦剑,长五尺有余,重五斤,在他手里犹如蛟龙出水,银蛇飞舞,耍得虎虎生风,观者无不啧啧称奇。一趟剑下来,许多武术同行和观众纷纷拥人表演场地要摸摸那柄长剑,致使大会表演中途停止达半小时之久。不要说一个八十高龄的老人能耍这柄长剑,就是年轻小伙子掂起来舞一圈也很吃力。当时全国武术全能冠军赵长军在观摩了狄兆龙先生的八卦剑表演后说:“从狄老先生的剑术中可以看出什么叫中国功夫;也可以说明一个道理,要真正得到功夫,绝非一日之功。”会议期间,有人找到大会组委会,建议能否在会议之后请狄老留下来举办一次八卦掌培训班。这个建议很好,研究会的负责同志征求狄老先生的意见,他欣然应允,但告诉研究会说:“明年吧,会议之后我答应参加一个武术活动。有约在先,不能食言。”当研究会把第二年春天举办八卦掌培训班的消息在大会上公布后,当即就有数十人报名。

    1990年4月,狄老第二次去武当。春暖花开的季节,首届武当八卦掌培训班在武当山下的水电名珠城——丹江口市举行。已届耄耋之年的狄兆龙老先生带着百余斤重的器械和行李,从他的家乡江苏溧阳赶到武当山,路上要中转几次。当时负责接待的武当杂志社副主编高飞在武当山火车站迎接这位八旬老人时,看着他携带的器械和行李,深受感动,问他为什么不带个亲友陪伴做个帮手,他笑笑说:“不必要,多一个人就多给你们增加一些费用。”他那张慈祥和蔼的面庞上总是挂着宽厚的微笑,那微笑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培训班上,狄老一丝不苟,手把手地为200多名学员亲自示范指导。虽然是初春季节,天气还有丝丝寒意,但他的额头上总是挂满汗珠,晚上还要为学员点拨。他浓重的溧阳乡音不仅没有影响他与学员之间的交流,而且让人感到格外亲切。许多学员过意不去,为他买来营养品,让他补补身子,他说:“你们不必破费,粗茶淡饭最好。”在授拳传功之余,狄老先生还义务为学员和当地百姓诊病,传为佳话。如后来拜狄兆龙为义父和师父的丹江口电厂职工甘义江,由于意外工伤脊骨被摔折,在国内多家大医院医治均无效果,卧床不起。一个偶然的机会从电视新闻上得知在丹江口授拳的狄兆龙老先生是一位名医,便在家人的陪护下慕名求治。狄兆龙先生用传统推拿法,辅以中药和针灸,使患者不到一周就可下地站立,半月之后可以在家人的搀扶下行走,一月后基本痊愈。一时,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培训班结束后,狄兆龙先生又被挽留在丹江口达一月之久。据甘义江回忆,他是1989年因腰部不适住院,整体卧床不起,且查不出原因,经狄老14天的治疗即能正常工作,同时传授“八卦气功”给他,至今仍在练习中,使他受益匪浅。

    为谢恩,凡狄老来武当参加各种交流活动,他均去看望并接来家中。1991年,狄老在他家编写《史式八卦掌》,1993年在他家中正式定稿,由武当杂志社策划出版发行。1989年之后,狄老共三次到他家,除著书外,还经常为街坊邻居除疾治病,他们夫妻为恩人整理稿件,精心调理饮食,保证居住舒适。狄老非常满意,并得到他老人家的高度肯定,他们相处犹如亲生父子。

    狄老在传统中医上的造诣,引起了丹江口市有关医疗单位和部门的重视。丹江口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第二人民医院、汉江集团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的医生或领导找到狄老,希望狄老先生留下来联合办一个传统伤科门诊或研究所,开发传统医术,造福社会。后来,狄老与丹江口市第二人民医院合办了一个推拿康复门诊部。狄老除了对患者进行推拿之外,还辅之以中药,很多疑难症患者在狄老的精心治疗下康复。人们把一面面锦旗送给这位“活神仙”以表达感激之情。当有人请教狄老精湛的医术从何而来时,他说:“熟能生巧。”虽然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凝聚着狄兆龙先生对传统医术一生不懈的追求。

    狄老第三次去武当。据狄老波兰籍洋弟子雅雷克回忆,他说:“我与恩师第一次见面是在1991年的秋天,当时在武当山举办了武术文化节,恩师的八卦剑精彩表演轰动了全场观众。表演结束后我从观众席走下去,想与这位仙风道骨的八卦掌前辈认识。在我与他认识前以为他不会理睬我这个老外,没想到老先生非常平易近人又热情,我们合了影,他还把他的地址写给我并且邀请我到他家乡溧阳来做客。恩师的热情和笑容感动了我,他虽然年龄很大,但心里很像愉快活泼的孩子。没过几年我拜他为师,开始学八卦掌,跟他在一起时间长了,逐步对他有所了解,对他的为人越来越佩服,对他本人越来越尊重。这不但是因为他的武功高,主要还是他的为人好。恩师到哪里就问有无病人,有病难治的他马上去看。他为病人看病时间长了有些疲劳,平时练功他脸色非常好,一看病就会差些,但他并不在乎,只要病人有所好转他就很高兴。他看病也好,教八卦掌也好,从来不收钱,他把钱看得很轻。”

    狄老第四次去武当。据云南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黄鑫回忆:“1993年6月,第二届全国武当拳功理功法研讨会在武当山举行,接到邀请的他,兴冲冲地来到武当山,并知道狄老已先期到达武当山。我对狄老是早有所闻的,知道此行能够一见,真感此行不虚也。安顿好后,由狄老的弟子王祥富领我去拜见了狄老。其实狄老已是84岁高龄,但见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鹤发童颜、寿眉浓长、美髯及胸,真是一派仙风道骨。狄老非常高兴地接见了我,并把准备在会议上发表的文章《漫谈武当史式八卦掌劲力和力向运动》一文送了我一份。我也回送了我准备在大会上发表的论文《略谈内家拳区别于外家拳的本质特征》。第二天一早,我们帮狄老把兵器抬到练功场,此时与会者大多来到场里晨练,大家都来跟狄老打招呼。狄老虽为名家,却能平易近人,即便是年青后生小伙,他也能非常随和地与其交谈,没有一点名家的架子。其德其行,令人崇敬。相处几天,对狄老仰服之至,遂请王兄相询,能否拜狄老为师,狄老说在这里不行,下了山可以。明白了狄老的用心,心里也有了底,也想到要回去征得恩师的同意,于是说好和狄老保持书信联系。”

    狄老第五次去武当。据狄老大连弟子洪本烈回忆:我第一次见狄老是1989年在武当山举办的首届武当拳功理功法研讨会上,1994年正式拜狄老为师。同年9月,我陪同恩师到武当山,为恩师所写的《秘传武当八卦掌》(书名体现了狄老的武当情怀)一书作出版前的最后校对。我和恩师带着器械和行李从大连起程,先是坐火车到北京,第二天我们就乘前往襄樊的火车。到了晚上,恩师就到火车中间连接处的走廊练习八卦掌。恩师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他每天早晚都要练功,从未间断。我就在过道处陪恩师练习八卦掌。到武当山后得到了武当杂志社的热情接待,帮我们安排在武当山精武馆。我每天陪恩师对“秘传武当八卦掌”一书进行校对,恩师对书的文字和动作图解校对,让我在一边示范动作对照,看图解跟动作相不相符。一天除了校对书之外,我还跟恩师学一些新的拳术。我们在武当山住了一周左右的时间才把书里所有的内容校对完。本书从整理文字、技术绘图、编辑出版,始终得到武当杂志社的鼎力帮助和支持,才能顺利出版。恩师当时还想把所学的史式八卦掌器械全部整理出版,可惜还没有如愿,恩师就溘然长逝了。

    狄老第六次去武当。1996年新春,由武当杂志社、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组织,经过精挑细选,由全国各地武当各门派传人、名家、大师组成的“武当武术表演团”一行16人,应邀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访问、交流和表演。已届90高龄的狄兆龙老先生作为武当武术的代表人物应邀参加。他精湛的武功和医术轰动狮城,被誉为“中国神龙”“活神仙”……。

    2010年10月,我应高飞先生邀请赴武当拜访,续狄老武当情缘。高飞、甘义江热情接待了我,高先生还安排国宝级大师、武当太乙五行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赵剑英接见了我,当时赵妈妈身体有病,她从上午到晚上陪我聊了六个小时,特别感动的是她不能进食,还在餐床上陪我一个多小时。她告诉我,她与狄老见面有四次。她很敬重狄老,在她的宣传资料中称狄老为前辈。她带病见我就是因为我是狄老的后人,她是帮我续狄老的武当情缘。两位老武术家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贡献将永载史册。我们作为后人,一定要继承前辈遗志,为弘扬中国武术文化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若愚)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暂无内容
  •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0@163.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09006692号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