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重庆后,人们向我们介绍李毅立,说要挖掘报道巴蜀武术,一定要采访李毅立老人,他可是武林中的一部“活字典”,不仅年轻时练习四川当地的武术拳种,还人重庆市国术馆,跟随朱国福、郑怀贤等武术名家学习武术,精通形意、太极、八卦,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上个世纪80年代,他担任四川省武术挖整小组副组长,直接参与了四川省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对巴蜀武术应该说是了如指掌。
在重庆,我们只是短短地逗留两天。两天的时间里,要采访武术名家,还要拍摄各个拳种流派的武术套路,时间真是紧张。本来我们计划到李毅立老人家里去采访,可是12月4日上午,重庆市渝北区体育局的同志却把李毅立老人接到我们拍片的现场。
老人80多岁,却精神健朗,步履轻捷。他高兴地对我们说:“你们终于来了,终于到底下来挖掘传统武术了,这是件好事。”老人说起当年他们进行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的情况,说传统武术的宝贝都隐藏在民间,就看你们识不识宝了。“如果不识宝,就是到了宝山也会空手而归的。”
老人很健谈,思维活跃,条理清晰,不用我多问,老人就如数家珍般地谈起了他自己和巴蜀武术。
1921年,李毅立出生在四川省武胜县。他自幼喜爱武术,跟父亲学习四川的缠闭门武艺,后来又拜师陈树廷,学习大红拳、小红拳、燕青拳等北派拳种。青年时代,他抱打不平,痛打了当地的征兵官,得罪了当地的官府,不得已逃到了重庆。1937年,他人重庆市国术馆,受教于朱国福、朱国桢、郑怀贤、赵锦才等武术名师。在这里,李毅立受到了系统的中国武术训练,掌握了各种传统拳械、对练套路,尤其擅长太极、形意、八卦、锁口枪、形意对打、太极对剑。新中国成立前,李毅立在重庆从事武术教学工作,同时还行医治病,曾经担任重庆市国术馆教练。解放以后,李毅立在行医之余传授武术。1953年他参加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及竞赛大会,在大会上表演了锁口枪、对剑,获得了优秀奖。1957年,他跟随西南武术队到北京中南海为中央领导进行汇报表演。说起到中南海表演的情况,李毅立心情激动起来:“当时,我们重庆的运动员占多一半。表演结束后,贺龙同志刚从国外访问回来,他特意要求我们留下来表演。”
1958年李毅立人四川武术队集训,1959年到成都体育学院担任武术教师。以后,他长期活跃在四川武术界,多次担任四川省和重庆市武术代表队的教练和领队,参加省内外的比赛。1983年,他担任四川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副组长,后来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中国武术协会评为“中华武林百杰”。 说起巴蜀武术,老人介绍说,重庆属于川东,重庆人是巴人的后代。古代巴人,性格刚烈,豪爽直率,表现在武术上,巴东武术比川西武术要刚烈勇猛,风格特点更接近湖广的南拳。“重庆的武术得益于两次人口的大迁移,一次是明清时代的湖广填四川,当时由于战乱四川人烟稀少,从湖广两地迁来了大量的人口,同时也把武术带入重庆;第二次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近代的许多武术名家,比如郑怀贤、朱国福等人来到重庆,把全国各地的武术带人重庆。所以,现在重庆的武术是门派众多,好手如云……”
叙述自己过去的故事时,老人非常达观:“我们这辈人是老了,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他指着峨眉拳名家赵子虬老师的儿子、重庆渝北区体育局局长赵幼生说,“发展咱们巴蜀武术,就靠你们了,我们是该退到幕后台下了,好好颐养天年了。”
他说武术的一大功能就是养生,他从事武术工作一辈子,体会最深的也是养生。现在,他早已退休在家,每日就是研究武术养生,向老年人传授些健身养生的方法。“人要想得开,活得要像古代的隐士,做到知足常乐。年轻人从事武术工作,需要你出面,你就帮一把;不需要你,你也不要小肚鸡肠不高兴。一个人当初再风光,总也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要想得开。”
说到养生,老人说:“过去人说‘人到七十古来稀’,我说现在‘人活二百有可能’。我现在就往这个目标上努力。”
责任编辑 王 涛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