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加入收藏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武谚阐秘
武风武术网>名家频道>名家相关 > 祭奠我的父亲韩其昌
隐藏右侧

祭奠我的父亲韩其昌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写下这个题目,心底再一次抽紧,平时总在憋忍着的眼泪,禁不住一下子涌了上来。十七年来,我一直不敢想,一直不敢信,我的父亲梅花拳一代宗师韩其昌真的溘然长逝。那一刻我看到一片白茫茫的光,刺得我无法睁开双眼。我拼命紧握住父亲的手,我发誓我再也不能放开它,可是那热量在消散,在消散……渐渐滑脱了我用尽气力的手,终于离我而去。一瞬间,天崩地裂,以往的一切都在那一刻烟消云散,彻底地让人心碎……多少次在梦里,我听见他的朗声谈笑,看见他挺拔威武的身姿,如同水中的静影沉璧;我伸手去触碰,却撒下支离破碎的伤心一地。我闭上眼,强忍悲伤的剧烈涌动,只有默默追忆。直到现在,家中父亲常翻看的兵书和拳谱、他不离手的器械,还是以他熟悉的原样摆放着,生怕他会临时因为找不到什么而着急。父亲走了这么多年,可惜已是物是人非。
    父亲韩其昌一生孜孜以求武学真谛,无虚、无妄、无骄、无悔。他在武术上的成就使他少年得志,年方二十几岁便获“铁臂沱南侠”之美誉;三十多岁赢得令人瞩目的“银盾奖”,成为备受武术界关注的知名人士;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北京创办“中华健族国术社”,任教在师大女附中和志诚中学;五十年代授课于北京大学。他集武术家与人师于一身,倾其一生以其特有的胆识和气魄将梅花拳从河北开拓进京并精心耕耘不辍;九十四岁的高龄时还想整理《梅花拳拳理专注》一书。他在武术事业上的成就以及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自有不可泯灭的坚实一地。
    长期以来,我和父亲在一起生活,对于他执着于武学的顽强精神、他特立独行的武术功底和处事原则,应该说体悟较深;但真正加深对于他的理解,还是在他患病住院的一个月中。
    1988年8月初,父亲因感冒转肺炎住进医院,家人、朋友以及他的学生都来看他,他却略带嗔怪地说:“本来没什么大毛病,你们用不着放下工作前来看我。”看着父亲显得清癯的面孔,面对他一如往日平静自若的神情,我努力提醒自己应该放松,安慰自己也许情形不像估计得那么严重;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自己沿着喉咙吞咽下去的泪水,感觉到胸中搅动的灼痛和强烈不安。
    当父亲的高烧略有下降,九十六岁的他就迫不及待地为自己制定了恢复授拳的时间表:先从阅读书报收听时事开始,渐次散步站桩锻炼;他急切地叮嘱我和出版界的同仁商量准备协助他撰写《梅花拳拳理专注》……以他九十多岁的高龄,还有如此多的事情亟需着手,他在医院里格外坐立不安,向主管医生、向武术院领导、也向我和徒弟们一次次提出出院的要求。
    8月底,父亲的病情突然恶化,医生采取了紧急措施,右膊和鼻腔都插上了塑胶管子,一方面供氧、输液,一方面找来专家会诊。即便如此,父亲的精神也没有垮。次日,他的老友以及台湾练梅拳的师兄弟来医院探望,起卧已经相当不便的父亲,以颤抖不已的手紧紧地握住笔,挣扎着在自己的书稿扉页签上名字,赠给师兄弟留作纪念。签完后他还怀有歉意地说:“手抖,写得不好。”每逢此刻,我总要悄悄地背过身去,怕父亲看出我忍不住溢出的泪。父亲的病势稍趋缓和,听到前来看望的人们称赞他“精神挺好”,他回答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没有精神,活着就没有意义了。”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他不曾有一刻停止对于武学事业的追求。在他病情危重的时候,医生曾经既钦敬又心痛地抱怨说:“他插着管子还跟人家谈武术。”
    我真希望他好起来,可是他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病情。有一次在医生查房之后,他忽然微笑地对我说:“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足矣’;‘生吾顺事,没吾宁也’。”令在场的人听之心酸。我知道,最后的分别已经不可避免。在这段最后的日子,父亲魂牵梦系的还是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武术。
    我守在他床前,他要我给他背拳谱,他告诉我在他似睡非睡、神情恍惚之际,仍看见他的那些生龙活虎的学生。那一时刻,我深深地体悟到支撑着父亲的那股精神力量,更加理解了父亲对于所有的大情小事那种近乎执拗的认真。
    对于身后之事,父亲几乎没有提及。但在他最后的时光中,他认真地回顾过自己的一生。9月1日那天,静静的病房中只有我和父亲两人。他对我讲了长长的一段话,沉缓的语调中,流露出他的思考、他的信念。那神情、那话语,令人刻骨铭心。
    父亲说:“我已经是九十多岁的人了,不愿意留下什么遗憾——自己的遗憾、对别人的遗憾和留给社会上的遗憾。”他说:“我这些年做的事情就是要光大武学,弘扬武术。随着武学不断发展,我对武学的认识也在进步……我这个人,既非才子也非庸人,而是介乎二者之间的人。我的‘三十功名’是从‘尘与土’‘血与汗’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这几十年来,我在武术上没有停顿,一是因为有大师指导(他的师傅王玉栋、韩玉庭、李存义、赵英廉);二是因为一直处在北京文化学术交流的前沿和中心;三是因为我所交往包括‘交战’的,都是那个时代的人物。”父亲有幸亲聆上述武术先师的教诲,并且有缘跟随他们习武几载。父亲说他一生都把李存义等师傅作为自己灵魂里的精神巨人,一生都遵循着“诚毅”的爱国爱师的传统。他说“诚毅”,就是真诚坚毅,这是一个成功的武术家、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父亲自己说:“如果你有成功的决心,你就永远不会失败。”他又说:“世上没有任何事物能取代‘坚定’。只有‘坚韧’‘决心’,力量才是无限的。”他把“即便遭逢逆境,亦必须勇往直前;即使穷途末路,亦不可心灰意懒”作为自己终生秉执练武的座右铭。回顾父亲在北京拓展梅花拳、曲折的一生,不能不说,正是武术的“诚毅”精神,塑就了父亲坚强、自信、乐观的品格,支撑着他的心灵世界,并引导他最终走向成功。  父亲生前不止一次地说过:人一出生,就在社会上写下一个“1”字,他在社会上不断地辛勤耕耘,创造财富和成就,财富和成就从“1”开始,到十,到百,到千,到万,到亿,就是在“1”的后面不断地添加上一个个的“0”;只有前面的“1”所代表的人站住了,后面的一个个‘‘0”所代表的财富和成就才有意义,财富和成就是依附于人而存在的。所以,这个人要不断地创造性地工作,武术工作者亦是如此。他把事业成功的秘诀归结为六个字“自助、助人、天助”。他教诲我们说:人首先要自助和自立,这样,他人才能帮助你,老天爷、上帝才能帮你;倘若一个人不能自立,躺在地下,那就谁也帮不了他。现在,父亲不在了,我们也时常用他的这些话教育我们的孩子:要好好学习,要在社会上自立自助,这样,他人和上帝就都会帮助你们的。
    父亲的一生,应该说,有声有色,有棱有角。这一特性,一直坚持到他生命中的最后时日。9月1日上午,他对我说:“我死了以后,给   我写评语,不要写那些套话:‘治学严谨’‘为人正派’,用在什么人身上都可以,没有特点。”我知道,他一向反对人云亦云;他所追求的,是特立卓行、“博学于武、行己有耻 ”的精神境界。
    对于自己在武行中的业绩与影响,父亲一直都抱着谦虚者的评价,从来不以梅花拳大师自居。有一次,我与他谈及海外的一些弟子在传播武术的过程中称我父亲为“当今中外武术界真正的大家”。父亲听后却笑着摇摇头,说“这怕是言过其实了”。遂而父亲又严肃地说,这正是他的目标。
    父亲从武八十余年,结交过许多武术大家,父亲赞扬他们的功夫和品性时说:“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德艺双馨,凛凛犹生。”这段沉郁而叉噱慨的话语正是父亲的所思所想所作为一生的事业,使我感受到他在回首武术生涯、直面武术未来走向与发展时的心迹,更让我感受到他在濒危之际依然坚毅刚强执著的意志。他深知成大家者,非得天分、学养、品格和功力四项结聚能为之。他说“武术是大道,是炉火纯青的境界”。他在传播武术的时候,总是以他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讲述武学,既旁征博引而又极其通俗;听上去极白,其实极浓;文气回环,意味无穷,如数家珍,境界极高。
    ……
    父亲以武术为社会做贡献的理想始终不渝。在他的灵魂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即使是在剩下来的时间内,父亲还念念不忘把梅花拳拍摄成电视专题片赴韩国参加二十四届奥运会代表中国交流的事情。尽管已经不能拿笔,除让我为他代笔写信之外,还字字口授给中央电视台的信函,并且几次说:“我现在还不能撒手人间,有这么多事情还都没做完。现在呜呼哀哉可怎么行!”
    以父亲的倔强秉性,他不愿意多想自己的病情,他只是一意前行,还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出院。他曾经多次指着静脉输液的仪器,对前来探望的领导和朋友们说:“什么事情都不做,成天看着这个,一滴、一滴,我真不甘心!”为了争取早日出院,从来不肯打针的父亲,甘愿医生加大用药剂量;执意自己吃饭而不全靠点滴;只要能站起来,他就坚持在楼道中散步。住在隔壁房间的一位“老革命”,翘起拇指对看望父亲的朋友说:“这老汉(指我父亲),真行!”
    父亲不能出院,如何宽慰老人,成了牵挂他的所有朋友们共同面临的难题。记不清有多少次我们依偎在他的床头,抚着他日渐嶙峋的手,劝他“既来之,则安之”,和他讲“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我一边说,一边在内心恼恨自己这般絮语的空泛无力。父亲焦虑而又无奈地点着头,与其说得到了启发,不如说这正是他每日里竭力说服自己的话。
    面对闻讯而来探望的领导、朋友、学生,父亲只要稍有精神,总是谈笑风生。他憋不住满心的话,却又担心会耽误了人家的“正事”。因此,他总是嘱咐我们不要让大家来医院看他,他总是说:“我一个人不能做事已经不好,干嘛还要牵累那么多人?”
    父亲时有神智恍惚的时候了,但凡他清醒之时,他仍然一如往日,敏锐地关注着武术界的比赛和各门派的发展。我为父亲读信,他频频点头,不时让我重读未能听清的字句。片刻之后,他又说:“看看那封信……戴上大镜子(指放大镜)、小镜子(指眼镜)……”此时,父亲的视力已经相当差,他吃力地指着信上的一行行字迹,却终于难以辨识清楚。我不忍看他如此,便一字字指着,凑近耳畔,为他读了再读。读着读着,眼前的字迹愈益模糊了。
    过去,父亲常对人说,他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各类电视节目,他只看新闻联播;家中订阅的多份报纸,他常要从头条读到末版。以往我们曾经为此与他开玩笑;而在此时,我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父亲在濒于弥留之际,心中似乎还惦念着许多事、许多人。偶尔开口,他还会问起某某拜师练拳的事,他会问起“某某师兄弟的女儿找到工作了”?他还会提起“各门派要在开一个会”;他嘱咐“武术界只有团结,中国功夫才能大放光彩”。
    1988年9月1日,学校开学的那一天,父亲默默地走了。带着他毕生的成就,带着他难以释怀的遗憾,永远地离开了他生活了九十六年的这个世界。
    古人论人生的事业,有“立功”“立言”“立德”之说。父亲事业有成,品德昭彰。如此看来,父亲应算是一个成功的人。今年是父亲诞辰113周年。谨作斯文,以志永久。
    父亲辞世后,来自海内外各地雪片般的唁电、传真、信函,哀痛诚切的悼念,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
    安卧在苍松翠柏、鲜花丛中的父亲,您可曾想到来自八方“高山仰止”“国失武师”的悼文?您可曾注意到挽联上那“一代宗师拓京剑勇”的字句?您可曾听到您的几代学生在遗像前痛哭失声?您可曾读到几个月来您的老友和学生在报刊上追念您的文章?您可相信,您所追求的信念、您所希望执持的原则,会在后辈青年中舒展高扬?
    亲爱的父亲,安息吧!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暂无内容
  •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0@163.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09006692号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