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综合 图书 期刊 名家 图片 视频 养生 导航 专题
我的收藏
加入收藏
切换繁体
谚语推荐:武谚阐秘
隐藏右侧

从莱阳到青岛

  • 0
    关注数
  • 收藏
  • 文字版
  • 原貌版


    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在中国近代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莱阳螳螂拳对中国近现代传统螳螂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被国家定为传统武术比赛表演项目。提起螳螂拳,螳螂拳爱好者都会不知不觉地想起和螳螂拳有着密切关系的一个地方——莱阳。从这个地方曾经走出了一批发展螳螂拳的中坚力量,是他们把螳螂拳带到了四面八方,传到了国外。但是现在莱阳习螳螂拳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呢?为此笔者请教了青岛的一些螳螂拳传人,并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为螳螂拳由莱阳向青岛发展穿了一条“线”,如有失误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螳螂拳的渊源一直众说纷纭,在历史上,螳螂门自王朗之后首位有历史记载的是清朝乾隆年间莱阳小赤山人李秉霄。据《莱阳县志》载:“……习螳螂术先是小赤山李秉霄,乾隆时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医理,过试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遁。越数月,秉霄深夜独坐,盗突至叩谢,秉霄与语,欢甚。盗以艺授之,秉霄亦英敏,艺与而盗不复至……”另《螳螂拳谱》载:“……逊清中叶,海邑有附贡生李公秉霄字二垢,文学士也。赴秋闱不第,绝世俗,匿迹山泉,其所交游者,皆一时侠客。公得异人传,兼取内外家之长,独于螳螂之术得其精粹,志在云游,不欲以姓名示人,故人之皆未能识。”
    莱阳的螳螂拳各代传人李秉霄、赵珠、梁学香、姜化龙、宋子德等对螳螂拳的完善和推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此一门称之为。“太极螳螂拳”。
    螳螂拳在梁学香之前一直是单传,梁在莱阳看庄护院,一夜打败三十六名匪徒,因此名声大震,前往求艺者甚多。由于受“艺不外传”思想的影响,梁之弟子姜化龙(1855-1924年,字云生)、宋子德(1855-?,字耀坤)等只学了“八肘”,梁师便“封门”,不再传授其它拳法。
    姜化龙英勇善战。一日,与莱阳纪姓武举交手失败,自思是因为没得到堂螂拳真传所致。宋子德出谋,让姜化龙到梁师门下长跪不起,并发誓终生侍奉,赡养梁师,病老死葬之事,一概应允。宋又出资给梁师盖起住宅(至今仍存)。梁师被其真诚所感动,叫着姜化龙的乳名:“‘山子’起来吧!我再教你。”梁师再教的拳法,那时称“秘手”,即“摘要”、“崩补”、“乱接”等。姜化龙学成之后,姜宋兄弟二人对天盟誓,磕头焚香结为兄弟,姜化龙将学回来的“秘手”全部教给了宋子德。兄弟二人苦练数年,艺冠群英,名扬胶东。宋子德颇具文采,根据自己的见解又重新整理了《螳螂拳谱》。
    清末,姜宋兄弟二人打破封闭的思想,同场授艺,培养了著名的八大弟子:姜焕亭、王玉山、崔寿山、李昆山、宋振亭、赵世亭、刘竹渊、姜玉龙及纪春亭。在这些弟子中最有成就的要数“莱阳三山”了。王玉山(1892~1976年),自9岁习武,先习长拳后跟随宋子德研习螳螂拳,娶妻宋莆玉(宋子德侄女)。李昆山(1895-1982年,字进玉),自幼随叔父李丹白学武(李丹白与姜化龙在比武中不分胜负,经宋子德撮合,三人结为金兰),后师从姜化龙、宋子德,深得其真传。崔寿山(1890~1969年),师从姜化龙、宋子德练习螳螂拳。他们艺成之后又广收门徒,进行传播,后来创办了莱阳国术馆,王玉山、李昆山任馆长,同师兄弟一起担任教练。一时间,莱阳国术馆闻名全国。他们对螳螂拳由保守、封闭的“单传”向推广发展的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时的莱阳拳坊、场子到处都是,几岁的孩子都练螳螂拳,各地来拜访、求教的人络绎不绝,莱阳螳螂拳达到了鼎盛时期。据说,当时要拜一个正宗的老师学拳,学费是一月一块大洋,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真可谓“穷文富武”了。
    随着螳螂拳的不断发展,在孙中山先生“强国强种”思想的影响下,莱阳螳螂门的弟子广交朋友,以武会友,广传技艺。随着视野的开阔,他们逐步地离开莱阳,向外发展。纪春亭在大连一带广泛传授螳螂拳,继承者有刘多山、曹德坤、郝斌、董树勋等。李昆山后随军到台湾,其后人李登五等在台湾进行螳螂拳传播,后又传到美国,现美国有很多螳螂拳练习者都是其传人。王玉山、崔寿山则在青岛、烟台等地传授螳螂拳,传人主要有王子敬、宫炳家、王元亮、王启仁、王元乾、刘保民、王德军、张秀I山、苏贻深、胡孝瑞、张楷堂等。所以烟台和青岛的螳螂拳是一脉相传的。
    王玉山1929年第一次到青岛,在国术馆第十练习所任教。在此之前青岛还没有人练习螳螂拳,大多是练长拳类和摔跤,王玉山是在青岛传授螳螂拳的第一人。继王玉山之后,郝恒禄、郝斌、李占元也先后来到青岛。郝恒禄、郝斌二人系父子,郝恒禄抗战后曾一度在上海任教,后在青岛国术馆传授螳螂拳,编写’了螳螂拳谱、剑谱。郝斌自幼随祖父、父亲习武,承两代人之精华,专心研练螳螂拳,充实发展了祖传螳螂拳法。李占元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从大连移居青岛传授螳螂拳。
    那时青岛习武成风,全市设立了很多武术练习所,门户之见也很重。王玉山刚到的时候,一进练习所的大门,里面的人早就知道来了个莱阳“教拳”的,教的是螳螂拳。有几个人不由分说上来就打,王玉山急使“缠鞭过耳”将对方打倒,他们才知道来人的厉害,就想学螳螂拳,要求拜师学艺。这样王玉山才在青岛站住脚,并在河西一带教了很多徒弟,组织了很多比赛。
    1933年王玉山回莱阳国术馆任教。1940年携妻子再返青岛,在山东省立中学(中正中学,现黄台路青岛医学院原址)、胶莱中学(现馆陶路青岛十中)、中国纺织总公司(现馆陶路)等处任国术教练。另在四方、东镇、大庙山等地设立场子并定居下来。解放前螳螂拳在青岛逐步开始普及起来,练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经过正玉LU的几件事情,人们对螳螂拳的了解也加深了。一次是他痛打拦路歹徒,一次是他瞬间出手救下了不慎被井上的“辘轳”即将打下井的人。
    建国后国家对螳螂拳发展非常重视,多次进行挖掘和整理,青岛螳螂拳的发展也很迅速。青岛地区螳螂拳的发展可以分为自由发展期和民间组织扩展期。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青岛各主要公园、山头、地段遍布教授螳螂拳的站点,以原市北区、台东区为盛,榉林山、大庙山、榆树沟、第三公园练拳的人比比皆是。像王玉山、郝斌这样的老师只能面授爱徒,新学员则由徒弟带班。个别机灵学生在老师处学徒三日,即另辟场地叫、卖武艺,竞也能收三五个徒弟,可见那个时期青岛习拳之风何其盛,当时在青岛有句口头禅,“要想地面走,学会螳螂手”,外地人戏称青岛为“螳螂窝”。
    “文革”中的一段时间有很多螳螂拳家因政治上的原因被“遣返”回原籍。王玉山也不例外,和两个儿子被“遣返”回莱阳一年多。这时的莱阳,随着姜化龙、宋子德等主要传人的相继离开,原来练习螳螂拳的人有的逐渐放弃,有的虽然传下了几人,但由于一些原因,也大都放弃了。王玉山在家乡再也看不到当年那种螳螂拳兴盛的景象了。在莱阳呆了一年多之后王玉山又回到了青岛,继续教螳螂拳。1976年王玉山去世,落叶归根,子孙把他安葬回家乡。多年来王玉山在青岛所传授的徒弟数不胜数,可以说,王玉山是莱阳螳螂拳向青岛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人。
    其二子王元亮在老家又呆了一段时间后,到烟台、福山等地教拳,从学者也很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青岛螳螂拳发展更加迅速,各种各样的武术组织蓬勃兴起,为螳螂拳的发展走向正规化奠定了组织基础。以民间武术组织形式向外扩张,显示了青岛螳螂拳强劲的发展势头,极大地推动了螳螂拳的发展。一茬茬一批批武术高手走出青岛,走向全国,走向国际。在这个时期,王玉山之子王元亮、王元乾起了重要作用,建立了很多授拳点,逐步地以青岛为中心向海外传播,使螳螂拳这一中国传统武术项目走向国际。其主要传人有姜正德、李飞林、袁广洲、傅正贵、肖玉华、张宏卫、王宏、王勇、肖杰、王建法、徐军、李金福、吕守才、张俊峰、臧海鹏、范圣东、唐家山(法国)、马永光(美国)、安德列、吉玛(俄罗斯)等。王玉山之女王元芳现为国家武术五段,年逾七旬,仍在练习研究祖传螳螂拳。
    现在青岛练螳螂拳的人很多,涉及各行各业。清晨,在青岛的各个活动场所都可以看到练螳螂拳的身影。每年有大量的国外爱好者来到青岛学习交流。青岛也经常组织各级各类比赛和国际性的研习活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是学练螳螂拳的小孩少了,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父母不希望孩子练拳“受罪”,孩子也缺少毅力和耐心。这也是我们需要深思和重视的一个问题。螳螂拳是在莱阳起源、发展起来的,并曾经兴盛一时。但现在的莱阳几乎没有练螳螂拳的。曾经探访到螳螂拳前辈梁学香的后人,其曾孙现在在家务农,对螳螂拳了解很少,只依稀知道祖上的一些事情。昔日宋子德为梁学香建的养老宅子现在仍在,当初“莱阳三山”演武、教武的五间“拳坊”仍在,但已物是人非,成了普通的民宅。如果没有王玉山和崔寿山的向外传播,没有青岛、烟台现在欣欣向荣的螳螂拳发展,现在的螳螂拳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个对比太明显了。
    莱阳螳螂拳之所以由兴盛转向了衰败,一是历史原因,当初很多传人因为多种情况离开了莱阳,如“闯关东”,加之连年的战乱也使许多人无心练武;二是经济原因,旧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甚至流离失所,连自己的温饱者懈决不了,还怎么练武。这样就没有人传承螳螂拳了,这不能不说是武术界的憾事。                                                    

xhwusu
编辑:
本站文章皆来源于网络,旨在宣传,传承中华武术,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暂无内容
  • 返回武风形意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怎样投稿 |  手机版   

    武风武术网 xhw0@163.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09006692号

    Copyright ? 2011 wfeng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