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刊自去年底推出“武术世纪老人”专题,陆续向广大读者介绍为中国武术事业奉献一生、功勋卓著,至今仍为武术发展奔走的武术老人,回顾他们过往的光辉岁月,探访他们晚年的幸福生活。
他们从一个个偶然踏入武术之门的少年,到当今中国武术界的泰斗级人物,在风雨兼程的长长来路上,尽情书写着各自的武术人生,而当这幅壮美画卷铺展开来的时候,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是这些世纪老人的近百岁人生,也是中国武术的百年历程。
欢迎广大读者向我们推介在各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武术世纪老人。
张悦侠,94岁。
一生嗜武,红拳大家。
吸收红拳诸位名师之长处,海纳各家武术之精华。
现任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曾连任七届陕西地方拳比赛仲裁委员。张悦侠,又名张炳炎,公元1912年农历元月二十日生。西安市人,现任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曾连任七届陕西地方拳比赛仲裁委员。 小时候,张悦侠体弱多病,为了强身健体,他10岁时开始接触红拳,19岁正式师从卜忠信学习陕西红拳。卜先生拳术精湛,为人寡言,动作规范,下盘功夫扎实。在卜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张悦侠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 1943年,张悦侠开始师从朱耀亭学习武术。朱耀亭人称“朱二爷”,是民国时期陕西著名红拳拳师。在朱先生那里,张悦侠先后学习了大行拳、四把锤、大梨花等。朱先生仙逝后,张悦侠又拜张鸣歧为师深造红拳。张鸣歧先生生于1883年,卒于1972年,经历过满清风云、民国战乱,又看到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掌握红拳套路70多套,仅棍术就20多趟,擅长红拳实战技击打手。在张鸣歧的悉心指导下,张悦侠逐渐完善了陕西红拳的武学体系。张悦侠还有一段从未对别人提起的革命往事。少年时期,张悦侠家境殷实,身为家中长子,他有责任帮父亲料理生意,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却毅然选择了参加我党在陕早期的“前围”地下工作组织,开始秘密从事革命工作。他曾接受西安早期共产党员、同学蔺继康的领导,专门负责党组织的信件传递、传单分发和开会组织等工作,有时冒着全家人的生命危险,将会议地址选在自己家。
大革命失败后,时局动荡,张老师和组织失去了联系。1938年,27岁的张悦侠考入黄埔军校第16期学生队,开始了系统的军事技术学习。毕业后被分派至国民革命军第27师任少尉排长。后因看不惯国民党部队的腐败和黑暗,先是回乡帮助父亲料理生意,后又被无故关押。谈起往事,张悦侠说:“做人不能有邪念,我这一辈子光明磊落,虽然因为正直吃了不少亏,受了不少苦,但我相信,好人总会有好报的。”集合多位红拳名师的武学精髓,拥有相当武学造诣的张悦侠并没有停止对武术的追求,他遍访各地名师好友,学习和探讨中华各大门派的武术,全面感悟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张悦侠老先生一生酷爱武术,称“自己一辈子别无他物,竟侍弄(方言:就是练)了拳”,有时练到兴头彻夜不眠。他心性恬淡,没有门派之嫌,凡遇优秀拳种、优秀拳师总能如饥似渴地潜心演习,从敬以待。在80余年的潜心修练中,在丰富的人生感悟之下,张悦侠演练的红拳,特点鲜明,风格独特。
为了更广泛地传播陕西红拳,张悦侠广收门徒。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白天要外出干重体力活,一天下来,十分疲倦,好不容易回到家中可以歇一歇了,又要接待上门拜会求学的年轻人。再累,他也立即变得精神抖擞起来,全心投入到对他们的指导中。平常,张悦侠言语不多,教拳时却句句到位,用词确凿。教起拳来,他一丝不苟,为了一个动作,他会不厌其烦地多次纠正,从不马虎。他常对弟子们说:“我们拳行当,在以往,往往都被人看不起,我们可不要看不起自己。”他告诫弟子们:“一定要注重个人的修养和自己的社会形象,多读有用的书籍,作一个有教养的人。”他为武术界的不良风气而叹息,说“武人更要注重个人的涵养”。张悦侠非常关注陕西武术界的健康发展,他不仅身体力行,深切地关心和爱护下一代的成长,还希望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中华武术的魅力。改革开放后,年近八旬的张悦侠先生迎来了他武术生涯的第二个春天。在没有任何经费的情况下,日以继夜,专心研究、整理和挖掘陕西红拳。20年间,他先后创作和总结出侠拳、燕腿、连拳、骁虎拳、龙出洞,虎出窝、侠棒、虎尾鞭、无影鞭等拳术器械和套路,挖掘和整理了陕西大红拳、二路红、大梨花、八步、六趟、四把锤、六架势、霸王锤、功力拳、大行拳、粉红拳、梅花拳、炮锤等几十种陕西古老拳种红拳的套路和拳谱,以及步战刀、小金枪、六合枪、八仙剑、少林剑、月牙铲、盘龙棍、风魔棍、琵琶棍,太师双鞭、呼雷鞭、琵琶条子等器械套路,为陕西传统红拳的继承和发展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已经94岁高龄的张悦侠,为了红拳更好地发扬和继承,依然坚持授徒传艺。在西安南门环城林中,人们经常能看到这位当年的红拳大侠,他依然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为红拳的传播尽心竭力。
(王涛)
卜文德,87岁,中华武术林百杰。
自幼习武,精通多种拳械,尤其擅长八卦掌。
1953年参加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会,表演“朴刀进枪”获优秀项目奖,并到中南海怀仁堂为国家领导人做精彩表演。
武林不老松卜文德
2006年10月,在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上,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他的上场,往往伴随着阵阵热烈的掌声,他那满头的银发、凌厉的掌法,为武术的养生健身作了最佳的诠释。这位老者,就是卜文德先生。
卜文德,1919年10月13日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为了生计,很小就在制碱作坊做T。“旧社会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我当时练武术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强身健体,身体壮实了才能有力气多干活,挣了钱吃饱肚子。”这就是老人年幼时的记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除了做工、吃饭和睡觉,练武是卜文德唯一的娱乐。
卜文德老人8岁开始习武,16岁拜开封培英武术学社创始人“中州铁腿”孙霁虹为师,苦练心意弹腿门功夫。孙老师病故后,大师兄徐芳明代师传艺。老人所学颇丰,学习过青龙出海拳、炮拳、四趟拳、黑虎拳、大罗汉拳、小罗汉拳、八卦掌、六合拳、查拳、六合刀、少林刀、八卦刀、双刀、金丝枪、杨家枪、锁喉枪、白猿棍、猿猴棍、乾坤剑、长穗剑,以及九节鞭、梢子棍等诸多套路。随年龄渐长,卜文德把精力集中在六合刀、金丝枪、乾坤剑、猿猴棍、软罗汉拳及八卦掌上。在这些武术套路中,猿猴棍是卜老在河南汜水苌家棍的基础上改进的,在历届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深受好评,众多武术界朋友争相学练;软罗汉拳是卜老糅合苌家拳与罗汉拳二者之长创编而成;八卦掌则是糅合了大师兄徐芳明与张福善先生所传之八卦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国内比赛中,卜文德老人多次获得八卦掌奖牌。
自1953年起,卜文德老人在河南省建筑二公司工作,1980年退休。近三十年间,老人在工作之余,先后在河南的开封、郑州、新乡、安阳、林县、信阳,四川的雅安、广源等地担任业余武术教练,指导训练了大批武术爱好者和专业武术工作者,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曾为解放军某特务连队提供训练教材,还协助成立了安阳市武协、郑州市武协、郑州市太极长拳研究会、郑州市老干部武术协会和河南省老年武术队。
卜文德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河南省武术协会委员、河南省武术协会教练委员会主任、河南省老年武术队教练等职务,现任郑州市武术协会顾问。1995年,被授予“中华武林百杰”荣誉称号。
卜文德老人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武术运动的推广与教学工作,每天坚持在滨河公园传授八卦掌。2003年为抗击“非典”,他打出了“练习武术、抗击‘非典’——免费教授八卦掌”的旗号,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与支持。现在已87岁高龄的卜老仍然为了弘扬中华武术发挥着光和热。他经常与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的武术朋友交流,坚持教授来自国外的武术爱好者。
让人称道的并非只是老人对武术的执着,更是他那令人景仰的武德,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练武是健身的,不管跟谁,都要和和气气,不要招人厌”。他也有义愤填膺的时候,在开封沦陷时期,他遇到几名日本兵追逐一名年轻的中国女人,一怒之下他痛打了这几名日本兵,这在当时的开封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传为美谈。
卜文德老人,年近九旬却精神矍铄,仍然活跃在国内外武林之中,被人们誉为“武林不老松”。
卜文德老人从事武术运动的丰要成绩:
1945年参加河南省武术竞演大会,获奖旗一对。
1953年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与师兄聂增永表演的“朴刀进枪”获优秀项目奖,后到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和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做精彩表演。
1957年参加全国武术观摩大会,获二等奖。
1958年参加河南武术、射箭表演大会,获武术表演奖第一名。
1960年参加在郑州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任大会武术裁判。
1972年代表河南到山东济南参加全国武术表演大会,并任大会指导。
1978年为河南省第四届运动会特邀运动员,获表扬奖。同年担任郑州市第七届运动会裁判。
1979年参加河南省传统武术比赛,获优胜奖。同年到广西南宁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一等奖。
1980年5月参加在太原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优秀金牌奖。
1980年8月参加河南省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器械一等奖。并于10月出任河南队领队,参加在昆明举办的全国武术表演赛。
1981年4月参加河南省武术选拔赛,获第一名,并代表河南队参加在沈阳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
1982年代表河南队参加在西安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任河南队教练。
1982年在新乡举办的河南省第一届武术散手、推手比赛中任裁判长。
1983年被评为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
1985年随中国武术代表团赴日本访问,在中日武术交流大会上表演了六合刀、八卦掌,深受日本武术界欢迎。
1990年参加海南省90年代第一春“全国武林精英汇演”。同年组织成立郑州市老干部武术协会和老年武术队,并担任主任及技术指导。
1991年参加中国首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勇夺八卦掌、子午鸳鸯钺两枚金牌。2004年参加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获八卦掌、剑术两枚金牌。2006年代表参加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获八卦掌、剑术两枚金牌。
(路曼强)
冯志强,78岁,陈式太极拳著名传人,中国武术八段。
8岁习武,师承多人,在心意拳和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独创心意混元太极拳。
多次出访海内外,以太极拳战胜国外的许多武林高手,被人们称为“老黄钟”。
武林老黄钟冯志强
冯志强,1928年出生于河北束鹿县的一个武术世家,祖先中有人中过武举,冯志强小的时候,家里还有祖先留下的练武用的二百多斤的大刀、弓箭等器械。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冯志强自幼喜爱武术。八岁时,他开始跟舅舅练习少林桩功和达摩易筋经,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武术基础。到北京后又拜沧州拳师韩晓峰为师,学通背拳、铁砂掌、朱砂掌。不到二十岁,他就武功出众,已经能掌开五块砖。后来,他拜北京著名的心意拳大师胡耀贞为师,学习心意拳。在胡耀贞老师的介绍下,1950年冯志强拜在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先生的门下,刻苦学习陈式太极拳。
凭着天资聪颖和勤学苦练,在众多老师的口授身传下,冯志强内外兼修,通晓了武术内外家功夫,功力深厚,尤其擅长太极拳推手技击,在武林中创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闻逸事。
冯志强力大惊人。在北京电机厂工作时,一次运送电机的过程中出了意外,重达千斤的电机从叉车上滑了下来,眼看要酿成一场严重的事故。在这干钧一发之际,在众人的一片惊呼声中,冯志强冲上前去,一个骑马蹲裆,伸出双臂托住了电机,然后稳稳地把它放在地上,使一场意外事故化险为夷。
说起过往的逸事,冯志强先生哈哈一笑,说这些都是陈年旧事,不提也罢。终究是人老不以筋骨未能,如今年近八旬的冯志强老人已经基本不出国传拳授艺了。
“现我把出国的事都交给徒弟们去做,我就在国内接待一些来访的武术爱好者,参加一些国内的太极拳活动。”尽管如此,冯志强老人每天也是忙忙碌碌的。
冯志强先生担任着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北京武术协会顾问、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等职务,自己还创办了志强武馆。虽然年近耄耋,可是,冯志强老人仍然为传播太极拳,造福人类,不辞辛苦地忙碌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要发挥余热”。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冯志强传播太极拳的足迹遍布海内外。如今,他已经到过日本、美国、新加坡、韩国,以及欧洲的许多国家,在十几个国家创办了冯志强陈式太极拳研究会,跟他学习过太极拳的人数以万计。在国内,他创编的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也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同时,他还著书立说,出版了《陈式太极拳精选》《陈式太极拳入门》,以及《陈式太极拳36炮》《陈式太极拳48炮》等专著和音像制品,为丰富中国的传统武术宝库,继承传统武术的精华,以及太极拳的普及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冯志强先生,人们不仅敬佩他那出神入化的太极拳功夫,更惊叹于他对中国武术的独到见解。
在20多年奔赴世界各地传播太极拳的过程中,让冯志强先生感触最深的就是学习太极拳必须练就真功夫。“你到外国教拳,外国人最讲实际,都要和你动动手。如果你一动手就趴下了,人家怎么会跟你学太极拳?”冯志强用太极功夫,和日本的柔道、空手道、相扑、合气道以及韩国的跆拳道、美国的拳击都进行过交流,他深厚的太极功夫,征服了众多的外国武术爱好者。
而练就太极拳的真功夫,就要练内功。
根据自己多年的练功体会,秉承胡耀贞、陈发科两位恩师的传授,冯志强先生创编了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这套太极拳,继承了胡耀贞老师的心意混元功和陈发科老师的缠丝功,以功法锻炼为主,以拳术套路为辅,讲究活桩慢练,静心养练,练养结合,涵养人的浩然之气。这套拳法一出来,就以其鲜明的特色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反映,练习这套太极拳,不仅健身治病的功效非常显著,而且增长功力非常快。
虽然是自己练功的毕生心得,可是,冯志强老人却非常谦虚,说这些都是老前辈传授给他的,是太极拳的本相。“太极拳的本质就是混元,就是要练出周身的混元气。没有混元气,就不能够四两拨千斤。而练出混元气的方法就是用心用意,慢慢养练。之所以叫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一是为了纪念老师,二是点出了太极拳的本相——混元。”“太极拳,没有真功夫不成。心意混元太极拳不是我的创新发展,它是太极拳的本相,是太极拳的本来面貌。”回忆起数十年的练功经历,冯志强感慨万千,“过去许多老师都很保守,学到真功夫很难,很多人走了不少的弯路。现在我快八十了,还有什么好保守的?”冯志强先生表示,在他的有生之年,要把太极拳的真功夫传遍天下。
(龚建新)
郭瑞祥,74岁。
刀枪剑棍无一不精,踢打摔拿无所不能,为通臂、劈挂、苗刀、疯魔棍的正宗传人。在沿袭父亲武术风格的基础上,独具自己的特色。
燕赵大地,卧虎藏龙;武乡沧州,高手辈出。2006年9月,郭瑞祥晋升中国武术最高段位九段,成为武术大省河北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武术家。
郭瑞祥威开九段覆沧州
经常收到郭瑞祥给杂志寄来的稿件,洋洋洒洒的文字浸润着他对中华武术的深刻体悟,厚厚的稿纸饱含了他对中华武术的深厚感情。 最近一次见到郭瑞祥是两个月前,已过古稀之年的他身体依旧硬朗。新近晋升九段称号,使郭老更加意气勃发。谈到他为之奋斗终身的武术,谈到苗刀、劈挂,郭瑞祥依然口若悬河。
1932年,郭瑞祥出生在卧虎藏龙、高手辈出的沧州。父亲郭长生是20世纪曾经威震中国武坛的“郭燕子”。
出生在武术世家的郭瑞祥6岁起便开始跟随父亲习武,深得父亲的真传。刀、枪、剑、棍、拳以及摔、打、擒、拿无所不精,尤其擅长通臂、劈挂、苗刀和疯魔棍。
1973年,郭瑞祥担任沧县武术队领队兼教练,这支沧县武术队的巡回表演在当时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1981年,统辖16个市县的州地区成立官办沧州武术馆,郭瑞祥担任馆长。他承父业,传家学,面向全国招生,门徒遍及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日本、美国、韩国、委内瑞拉等国慕名来沧求学的人也很多。郭瑞祥先后培养了数千名武术人才,他亲手培育的王志海、王华峰、古谢雅人、秋山幸子、李相俊等海内外学子,在各种全国及国际大赛中共夺得15枚金牌。
郭瑞祥在武术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了国家体委和政府的表彰和奖励。郭瑞祥的武术业绩曾连续三次在《人民日报》刊登,《人民日报》在报道他为武术作出的突出贡献时,是这样评价的:“沧州武乡郭瑞祥,几十年来,用心血浇灌出几百名武术新秀充实到各大专院校和省、市各级武术队。”
1983年,郭瑞祥被评为“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又经省里研究代表河北全省评出的40名辅导员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授奖大会。在授奖大会上,郭瑞祥被指定做典型经验介绍,并被选派在工人体育馆与中国武术代表团同场为首都二万四千名观众表演祖传苗刀。
1991年,郭瑞祥应邀访日,在“中日武术交流大会”上表演祖传苗刀,荣获金质奖章。
1995年,在各国本门学子及国内有识之士倡议下,沧州成立“中国沧州通臂劈挂拳研究总会”,公推郭瑞祥为沧州通臂劈挂拳研究总会会长。
1995年郭瑞祥又被评为“中华武林百杰”,亲赴山东参加授奖大会,在此基础上又被筛选评为“中国十大武术名师”的光荣称号。
1999年,河北沧州地区电视台拍摄《苗刀》专题片,由郭瑞祥亲自演练。该片用大量史实追溯了苗刀在中国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充分说明苗刀是我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苗刀》专题片拍成后,在中国引起很大的振动。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和第四频道先后四次向全国和世界播映。此片完成后美国、日本、韩国纷纷向沧州电视台求购。
为了继续弘扬中华武术,郭瑞祥积极参加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和写作,他笔耕不辍,孜孜不倦,著书立说以励后人。1981年以来,他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武术刊物上发表介绍苗刀、通臂拳、劈挂拳、疯魔棍的文章数百篇。用文字生动解析了中华苗刀、劈挂拳、通背拳、疯魔棍的发展和技术精义。
遵照父亲“将中华民族的瑰宝——苗刀编写成书,流传后世”的希望,郭瑞祥撰写《苗刀》专著,全书5万多字、三百多幅示范图,于1986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在书中,他有理有据地证明了苗刀源于中国而非日本。此书出版后受到专家一致好评,出版以后半年内被读者抢购一空。1989年,郭瑞祥又出版《劈挂拳》一书,全书十万字、500多幅图,由北体大出版社出版,第二年被日本《武艺》杂志在日本出版。
1997年,受当时国家体委委托,郭瑞祥为执行主编编写了《劈挂拳》国家规定教材,在沧州举行了专家鉴定,并推选为中国十大优秀拳种之一,此书第一次印刷5500多册,不到半年又再次出版了5500份。此书被沧州社科联评为沧州建国50年来优秀作品一等奖。2000年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郭瑞样先生指导和演示的《劈挂拳苗刀》系列VCD教学光盘。
2004年2月,郭瑞祥又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苗刀技法》一书,全书l3万多字,三百多幅图片。此书出版以后被沧州社科联评为优秀作品二等奖。不到半年,2004年6月郭瑞祥又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20万字、千余幅图片的《通臂二十四势》,把单传秘授的宝贵拳种奉献给国人。
目前已经退休的郭瑞祥依然为中华武术的传播忙碌操劳,依然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为发展祖国的武术事业而默默奉献。(王涛)
责任编辑王涛
资助鼓励
如果您认为我们做的对您是有价值的,并鼓励我们做的更好,请给我们关注和支持!